1981年,越军军委发表《进攻和反攻》的文章表示:

要打败中国这个新的作战对象,就要做到“既善于在本国领土进攻敌人,又善于在一定情况下进攻敌人领土。”

1979年,面对越南在我国西南边境发起的屡次挑衅骚扰,中国人民解放军展开对越自卫反击战,以保卫边疆、守土安邦。此次作战仅用二十八天,就歼灭越军5.7万余人,攻占主要城镇二十四个,一路打到距离越南首都河内仅一川之隔的谅山。眼见战略目的已经达到,解放军开始正式撤军,彰显出人道和平的国际主义精神,也好为中越在未来的国际合作留有余地。

但是,越南经历惨败之后仍心有不甘。为了挽回颜面,越南在苏联的大量军事援助之下进行进一步扩军备战,将其军备规模扩大到一百二十万人之多。越军在总结作战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认为:防御战是制止和迟滞对方进攻、消耗其有生力量的大力杀伤性武器。紧接着,越军便轰轰烈烈地展开了第二次中越战争的设想。

1982年,越南妄图利用改进过的防御工事和战略部署,不到三天就收复失地,并正式转入反攻阶段。那么,这一设想最终实现了吗?

越南设想第二次中越战争的战略准备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越南为了酝酿“第二次”中越战争,都做了哪些准备。

  • 恢复越北防御体系

越军对于防御战役的组织与准备,主要包括防御阵地体系的恢复和战役计划和协同计划的拟定。要知道,解放军在撤军的过程中,顺路摧毁了许多越南设置在北部地区的防御工事,以防止越南死灰复燃。

但是,越南在苏联每年至少二十亿美元的鼎力军事援助之下,不到一年半就恢复了越北的防御体系。不仅如此,越南还总结了1979年战败的经验,对越北的军事防御体系进行了进一步升级。

从防御阵地体系来讲,越军此次的防御阵地体系主要由许多的稳固防御区组成,这些由无数个稳固防御区构建而成的防御阵线范围长度,甚至足以覆盖整个中越边境线。在防御区之中,越军还暗藏许多由民兵团组建而成的支撑点,这些支撑点由点及面,构成支撑点群,与防御阵地的部队里应外合,明暗交接,形成有纵深、有正面的防御布势。

稳固防御区的建立标准,要求在战役的主要方向区建立两到三个,次要方向建立一到两个。其中,战役主要方向和次要方向是依据地区受攻击的程度来划分的。在建立稳固防御区的过程之中,会尽最大可能依据当地的地形、因地制宜来构建防御工事和地下坑道。

越南北部边境地区,大多崇山峻岭、怪石嶙峋,地形十分复杂险峻,因此,越南便在此地利用地形掩护修建了许多暗堡。有山洞的地方,越军就尽可能地利用这些山洞改造成屯兵洞和军备库,没有山洞的地方,越军就开凿一个能够容声1-2人、极其隐蔽的“猫耳洞”。

  • 扩大军备规模,加强军队部署

既然要酝酿战争,必然少不了军备的扩充。在1979年到1982年期间,越南将军队扩充到了一百二十万人之多,其中包括能负担长期作战任务的基本防御部队,还有能负担机动作战任务的机动部队,以及预备队伍。与此同时,越军还强调,要注重各军队的协同作战能力。

越南这次之所以充分扩大机动部队的规模并加强军队协同作战能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因为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里吃了机动性不足的大亏。越军的北部防御体系虽然看似固若金汤,但是缺陷也是十分显著的:北部地形崎岖起伏,越军为隐蔽起见,大多防御工事都建在山上。但是,“上山容易下山难”,当战役打响的时候,蹲守藏匿在各个山林之中的越军极易被解放军分割包抄,机动性很差,只能进行消极防御,难以把握主动态势。

更何况此时的解放军已经拥有了十分庞大的重火力武器规模,“万炮齐鸣”已是常态,在绝对火力的压制之下,再坚固的防御工事都迟早会有摧毁的一天。为了应对这个难题,越南依靠苏联的军事援助,迅速培养出大规模的机动性部队,以及充足的炮兵部队和装甲部队。

越军的两种作战方案

在进行兵力部署和战场建设的同时,越南还加强了对于解放军战术的分析研究。基于越南曾接受中国大量军事援助,越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算是中国一手带大的“徒弟”,在战术战风上颇有解放军的风格。可惜的是,中越这对师徒最终还是同道殊途,中国凭借着这身本领守土安疆、保家卫国,而越南则拿着这身本领去侵略扩张、破坏和平。

在1979年被中国教训一顿之后,越军仍然不肯放弃侵略扩张的野心,转而利用对解放军的熟悉了解,为击败解放军“量身定制”了一套战术,企图再次对中国发起骚扰,着实令中国寒心。

这一套为击败中国人民解放军“量身定制”的作战方案,主要分两种作战手段。

第一种作战手段,我们也可以称之为防御阶段:就是坚守前沿防御阵地,打好防御战役

越军认为,解放军极有可能对越南的重点地区采用至少六百多架飞机实施轰炸空袭,并以空降一个师的规模来辅助进攻,还要对越南防御薄弱的地区进行空降。除此之外,越军还认为解放军将出动五十艘左右的舰艇对越南沿海地区进行封锁控制,并攻占越南的桥头堡和海岛地区,

于是,越军便决定在解放军实施空袭的时候,依靠提前修筑好的坑道防御工事的掩护来躲避轰炸,再伺机进行反击。(这也是我军对付美军火力的惯用战术)。解放军若实施空降,越军便力争将其空降兵消灭在着陆之前,在空降兵着陆之后,越军也要迅速组织围歼,势必要坚守自己的防御阵地。

第二种作战手段,可谓是对解放军惯用战术的一套复刻:越军将利用数量众多的陆军对解放军进行大规模连续进攻,对其进行广泛的穿插分割和迂回包围

越军认为,解放军作战的第一阶段最有可能在克夫、安沛、北太这三大越南北部边境的重镇要塞。第二阶段就是进攻越南的首都河内,并在河内南部实施空降。于是,越军便打算待解放军深入越南境内之后,对解放军实施正面攻击结合侧翼包围、切断后路的围歼战术,同时依托各项防御工事的掩护来对解放军造成沉重打击。同时,这些负责穿插围歼的军队兵力要足,尽量达到军一级的规模,才能保证以最大程度速战速决。

事实上,这一套战术对于解放军来说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早在抗美援朝时期,中国志愿军就曾以两个军的大规模兵力切断美军的退路,扭转战局。但是当这套战术放在中越战争之中,拿来面对解放军时是否还有效,就要打上一个问号了。

“三天转入反攻阶段”的妄想

万事俱备之后,越军便以我军作为假想敌,进行了广泛的防御战役演习,蓄意反攻。其中,最为典型的一次就是在1982年年底,越军第一军区进行了一次两级司令部反攻的战役演习,在这次战役演习里,越南设想解放军以两个军的兵力在空军配合下从谅山和同登两个方向实施主要突破,向越南境内发动进攻。经过28天的战斗,我军攻入越南境内纵深30多公里之后被阻。

紧接着,越军便投入六个军共十八个师的庞大兵力,在空军的配合下发起反攻,仅用三天就收复失地。随后,越军便攻入我国境内的领土,在推进65公里到8公里的战线之后,随即转入防御阶段

越军的这一套反攻设想,确实让他们做了把“爽文主角”的春秋大梦,殊不知,中国解放军始终要技高一筹,直接预判了越军的预判。事实上,在后来中越双方的十年轮战之中,中国从未越“雷池”半步,一直将双方的战役范围控制在中越边境线上本就颇具争议的两山地区,就连作战也仍然是以陆军为主进行军区轮战,从未出动空军和海军。不仅如此,解放军还将两山轮战的重点放在了荒无人烟的渭川地区,目的就是为了消耗越军,将越南和背后的苏联一齐拖入战争泥潭。

同时也可以看出,越军对于中越之间可能爆发的战争产生了过于脱离实际的设想,对于作战规模和作战手段的

举报/反馈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