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财经 徐迪 3月18日晚间,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和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2023年第四季度债券市场信用评级机构业务运行及合规情况通报,就债券市场15家信用评级机构在2023年第四季度及全年的业务发展、内部建设、业务合规情况进行了总结。截至2023年12月31日,存续的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主体共计4800家。其中,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公司债(含企业债)发行人分别为2864家和3991家。从主体级别分布看,AA级占比分别为30.1%和43.72%;AA+级及以上发行人占比分别为67.84%和47.38%;无主体评级占比分别为1.29%和2.68%。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评级承揽量同比增长,新发行债项中近八成无债项评级。2023年度,银行间和交易所市场发行的公司信用类债券中有11651只无债项级别,占比78.76%;发行时无有效主体级别的发行人56家,占比1.69%,评级行业发展持续向“市场驱动”转变。 2023年度,评级机构共对167家发行人作出评级调整动作,同比增加36.89%,占所评家数的3.48%。其中正面调整98家,占比58.68%,同比增加21.72个百分点,负面调整69家,占比41.32%。 主体评级调整均不超过2个子级。2023年度,级别上调共92次,涉及发行人87家。原评级主要集中在AA+和AA级,分别占上调次数的57.78%和37.77%。级别下调共43次,涉及发行人36家,原级别涉及AA+至CCC级,其中AA+和AA级分别有3家和8家,合计占比28.95%;AA-及以下级别占比71.05%。从下调幅度来看,无一次性调整3个及以上子级的情况。2023年度,共有537家企业更换评级机构,其中16家企业新承做评级机构所给级别高于原级别,占比2.98%,同比增加1.5个百分点。在变更评级机构后级别上调的企业中,中证鹏元有4家,占其新承接企业家数的3.13%;安泰评级、上海新世纪和安融评级各3家,分别占新承接企业家数的75%、15%和13.64%;中诚信国际和联合资信分别有2家和1家,分别占新承接企业的1.83%和1.06%。近两成企业获得多评级,同一发行人级别不一致率略有减少。截至2023年12月31日,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共有866家发行人获得2个及以上评级机构出具的主体评级,占存续的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主体的18.04%;其中77家4发行人的评级结果不一致,不一致率为8.89%,环比基本持平。不一致的发行主体评级均相差1个子级。在内部建设和自律管理动态方面,截至2023年12月31日,15家评级机构共有分析师1641人,同比增加19人。从业经验在3年及以上的分析师占比为61.3%,同比提高5.01个百分点;5年以上从业经验分析师占比44.6%,同比提高3.72个百分点。 通报还提到,2023年,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证券业协会、交易商协会对部分评级机构进行业务检查,主要围绕《关于促进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行业健康发展的通知》落实情况,检查发现个别机构存在下列亟待改进的问题:一是独立性审查不到位。部分项目的评审委员利益冲突审查程序不规范,评级人员的独立性审查有待强化。二是信息披露不完整。部分机构未披露非评级业务开展情况,评级信息的及时性、透明度不足。三是内部建设有待加强。部分机构内控制度未明确不定期跟踪评级、报告审核等作业程序标准;部分机构未严格执行内控制度要求,尽调不到位,未建立能满足业务需要的风险监测系统,评级模型建立主观性强。四是信息化水平待提升。部分机构信息系统中设置的作业程序与实际运行不匹配等。对其中违反交易所市场相关法规的情况,证监会派出机构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对其采取行政监管措施;对其中违反银行间市场自律规则的情况,交易商协会启动调查程序或已给予自律管理措施。下一步,交易商协会和证券业协会将继续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协同加强评级行业自律管理,重点关注检查大跨度调整级别、更换信用评级机构后上调评级结果等情形。信用评级机构应当完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机制,不断优化评级技术体系,依法合规开展信用评级业务,切实提升评级质量和投资者服务水平。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