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时期,一般不会设立太子,通常会以“亲王尹京”的形式,来确立准太子的人选。但这种模糊的继承制度还是存在着一些弊病的。后唐明宗李嗣源算是一位明君,但他就在“亲王尹京”上吃了大亏,导致自己的儿子起兵夺位,自己在百感交集中离世。那么,后唐年间这场未遂的兵变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准太子

后唐明宗李嗣源有四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李从璟、次子李从荣、三子李从厚、四子李从益。在李嗣源起兵的过程中,长子李从璟被支持李存勖的大将元行钦所杀,因此次子李从荣就成为最年长的皇子。李嗣源即位后,李从荣以检校司徒、御史大夫的身份,被封为天雄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在两年后移镇河东。

到了930年,李嗣源将李从荣调入京城,让他担任河南尹,同时兼判六军诸卫事。同年秋天,李从荣又被封为秦王。在此之前,“诸王受封不朝庙”,有司在举行李从荣的册封仪式时,“载册以车,朝于太庙”,引起了京师的轰动。之后,李从荣又得到了中书令、尚书令的兼职,在朝中的班位也在宰相之上,俨然他已经是后唐的准太子。

二、大元帅

此时,太仆少卿何泽上书,请求册立李从荣为皇太子。然而,已经患病的李嗣源却很不高兴,他对身边人说道:“群臣欲立太子,吾当养老于河东。”接着,他让群臣商议册立太子之事,“大臣皆莫敢可否”。李从荣也向李嗣源表示,“臣闻奸人言,欲立臣为太子,臣实不愿也。”之后,李从荣被授予天下兵马大元帅的职衔。

此时的李从荣很有权势,“每入朝,以数百骑先后,张弓挟矢,驰走道上,见者皆震慑”。然而,李嗣源却并不喜欢他。原来,李从荣“颇喜儒,学为歌诗,多招文学之士,赋诗饮酒”,出身行伍的李嗣源却认为,“汝将家子,文章非素习,必不能工,传于人口,徒取笑也”。在选择师傅的问题上,李嗣源与李从荣又产生了分歧。

三、兵变

933年十一月,李嗣源身患重病。李从荣入宫探视时,发现父皇已经不能说话,也没有抬头。李从荣在出宫时,又听到宫内有哭声,他就认为父皇已经驾崩,于是在第二天拒绝上朝,与亲信密谋夺位之事。当天,李从荣“自河南府拥兵千人以出”,一直来到了天津桥,想要进入宫中。然而,此时的李嗣源又缓了过来,得知此事后非常生气,立即调动军队。

在禁军骑兵的攻击下,李从荣的步兵顿时溃败。李从荣逃回了自己的府邸,与妻子藏匿在床下。不久后,忠于李嗣源的禁军杀到了秦王府,将李从荣夫妇以及他们的儿子杀死。李嗣源得知李从荣被杀后,“悲咽几堕于榻,绝而苏者再”。这种模糊的继承制度,酿成了这场惨剧,李嗣源对群臣说:“吾家事若此,惭见群臣!” 六天后,李嗣源病死。

参考资料:1.《旧五代史》;2.《新五代史》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