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第一季度,湖南卫视的《歌手》总是如约而至。 就像平台的开年大戏一样,每一季的《歌手》都在为湖南卫视全年的综艺吹响着战斗的号角。当然,每一季节目也总是能够给观众带来极其丰富的视听体验。

不管是怎样的变与不变,即使一路受到的质疑也不少,但冷眼君一直认为,这档节目的制作始终是国内顶级的。 三处规则之变,让模式保鲜 2、投票规则的变化 在以往的节目里,抽签环节一直是歌手比较在意的环节,一般默认为靠后出场比较有优势。原因就是观众的投票一直都是等全部竞演结束之后才开始,根据人的记忆习惯,越靠后的表演一定印象越深,所以都不愿意抽到靠前的出场顺序。 为了破掉这个bug,这一季节目的投票增加了一个演出中的即时电子投票环节。也就是说,每一位竞演歌手演唱结束,电子投票通道开启,现场观众都会在第一时间做出评价,避免了由于记忆偏差而导致投票的公平性。最终两类票数叠加计算之后,才是该歌手当期的最后成绩。

值得一提的是,即时电子票的结果会让歌手在演唱结束之后马上知道,观众也有一定的跟随感,这也给最后的结果宣布留出了一点点空间。 3、票数公布规则的变化 六年以来,洪涛老师的喝水环节已经成为了一种标识,是好事也是坏事,但相比之下,弊还是大于利。所以趁着第七年,导演组对这一环节进行了一次最大程度的调整。 我们都知道,《我是歌手》这个模式虽好,但是真人秀的空间很小。竞演之前的那部分跟拍纪实的内容很好看,剪的也很干净,但是总归是花絮的感觉,没有看到规则之下的人物塑造。而演唱结束之后,歌手们也没有多少发挥的空间,“戏”全在洪涛老师一人身上。 所以总的看下来,这一季的三处规则变化还是很合理的,也让这个老牌模式有了新鲜感,并在极其有限的空间里,增加了真人秀的感觉,实属不易。

看过这一季节目片头的人应该都有印象,在每一次介绍歌手的时候,字幕同时也会标注编导的名字。这些在以前,只会出现在快速的片尾字幕里的FPD们,名字第一次与自己跟的歌手放在了一起,这是对导演的一种莫大鼓励。

其次就是片头的结尾,是洪啸工作室的logo,在节目正片里出现导演工作室的logo,这还是很少见的。 除此之外,在刚才提到的两组信封上面,也可以看到有工作室的logo。 2、标准化镜头与个性化创作 这两者听起来似乎有一点冲突,但前者是针对节目的整体,后者则是单体段落的设计。 现在的季播节目制作,似乎已经约定俗成的需要在每一集的开头加一个单期标题,而大多都是一句偏感性的描述性的话。而在这一季的《歌手》里,每一期开头的标准镜头之下,我们看到的也是具有一定章回体感觉的单期标题。

比如这是吴青峰演唱《起风了》这首歌时的歌名字幕和音乐团队的字幕。

而齐豫演唱《飞鸟与鱼》时,又分别变成了这样。总之,仔细观察每一首歌,字幕的风格都不太一样。

可能这是一个很小的细节,但是冷眼君能够感觉到这一季的创作团队,在创作这件事上,应该找到了应有的愉悦感。 《歌手》模式看点的衍化

但是“翻红”这个核心点能够持续做多久,国内的音乐环境能不能支撑住,这其实一直都是导演组面临的制作困境。所以每年都在变,希望能够不断吸引观众。 能够做到第七季,已经是算是一个奇迹了。所以这个模式也必然会随着观众的反馈和行业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冷眼君认为,《歌手》已经从一档音乐竞演秀变成了一档纯粹的音乐秀,所谓的竞演其实早已不那么重要。 首先,除了第一季《我是歌手》还能在首发歌手上做到保密之外,从第二季开始,所有的首发歌手就被迫提前公布,原版模式的最大悬念从一开始就是失去了。 其次,每一季首发歌手的类型也基本在统一。要有国内顶级大咖、要有国外歌手、要有黑马、要有摇滚、要有实力派新人等等。尤其是大咖角色,不采取一些非常规手段是请不动的,所以名次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观众也就把注意力放在了单个的歌曲上。 不管如何变与不变,希望《歌手》能一直做下去。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