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宇儿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获得上市资格,踏上长远发展的征程,但上市公司数量的攀升,市场容量有限,竞争只会更加激烈。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企业若想要寻求更远的发展,势必要
考虑内部扩张或外部并购发展
。
然而企业的内部扩张是一件缓慢且不确定的事情,所以许多企业便把目光放到了对外并购的身上,尽管风险很大,但同样促使企业发展的更快。
对于其他一些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关于跨国并购的研究较晚。
原因是
之前我国企业主要以新建为投资方式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才开始对外迅速投资,其中跨国并购便是最重要的一种方式。
20世纪末,我国才刚刚开始准备对外投资,主要投资于东南亚和非洲。
但自从2000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的企业才意识到要走出国门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随后得益于“一带一路”政策,
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也开启了跨国并购之路
。
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过程中,中国企业为了获得国外先进的技术、品牌,实现企业资源、规模、场地的扩大选择跨国并购。
根据普华永道对2016年中国并购市场的调查显示,我国并购市场的交易笔数同比上涨21%,交易金额也同比上涨11%,相比于以往的年度,交易笔数最多,金额最大。
其中跨国并购相对于国外企业起步较晚,但对比自身,2016的交易数量相比2015也是增加了一倍,
交易金额更是超过了前四年国内企业跨国并购交易金额的和
。
然而并非所有的跨国并购都实现了最初的目标,企业在并购后是否实现了最初的目的,并购后的绩效是否得到提高,都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美的作为我国家电行业的佼佼者,2016年对库卡的跨国并购备受瞩目,研究其并购动因及并购前后的绩效变化对行业中其他准备跨国并购的企业有着借鉴作用。
2.研究意义
从理论意义来看,
国内跨国并购开始的较晚
,因此关于跨国并购的例子和相关理论都不如国外的丰富。
但自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一带一路”政策的影响,我国企业也加大了对外并购的步伐。
在对外并购动因和绩效研究上,国内学者大多都基于整个行业进行实证分析,很少对单个企业的跨国并购活动进行分析。
即使有对单个公司的案例分析,大部分也研究的是
并购后的短期绩效分析
,对并购后的长期绩效研究的文献较少,因此还有很长的一段研究之路要走。
本文主要以美的集团跨国并购库卡集团这项并购活动出发,挖掘美的展开跨国并购的动因。
结合并购活动的整个过程、以及并购前后的企业的绩效变化,将并购动因和并购绩效结合起来。
检验美的并购后是否达到了了此次并购的战略目标,并总结美的在并购后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丰富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动因及绩效分析的案例。
从现实意义来看,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个企业若是想迈出国门,
走向国际市场,扩大品牌影响力
;或是扩大资源,寻求先进的技术,跨国并购都是一个绝佳的方法。
美的作为全球首屈一指的家电制造业企业,这二十年来就进行了多次跨国并购,2016年更是先后进行了四次跨国并购。
在产业升级转型的背景下,库卡作为拥有世界顶尖技术的四大机器人公司之一。
美的对其并购这一举措旨在完成“双智”战略的布局,
获取高效的研发技术,推动智能制造水平和智慧家居的战略的实施
。
这一并购活动可以认为是“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的相互结合,交易金额高达292亿。
如此庞大的金额也意味着
美的此次并购后的发展状况对自身和家电行业都有重大的意义
,向同行业中其他准备参与跨国并购的企业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启示。
国内外文献综述
1.国外文献综述
(1)国外并购动因分析
①为了获得协同效应
这一概念最先是由(H.IgorAnsoff)引入企业管理领域的,他认为通过资源的交互和共享可以降低成本,实现规模效益,企业在合并后的整体效益要大于合并前各个组成部分的总和。
并购产生的协同效应包括财务协同效应和经营协同效应。
前者指协同效应带来财务的上优势:企业的内部资金更充裕,
充裕的资金可以帮助企业流向更值得投资的地方
;同时企业资本的扩大,财务风险自然也就小了。
后者指经营效率的提高带来的收益:合并后企业生产规模扩大,相对而言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也会缩减;合并后资源互补,达到了最优配置。
②为了开扩市场
Luo&Tung引用跳板理论,将企业的跨国并购行为视为打进国际市场的跳板,以此来降低在本国的劣势,寻求更好的国际资源。
Comanor在研究并购原因时,提出了市场势力理论,此理论认为
企业在并购后,竞争对手的数量会被削减
,进而自身的市场占有份额会提高,达到垄断利润的地位,获得长期的利润。
虽然碍于反垄断法的约束,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可以获得利润。
Chatterjee认为并购产生的协同效应最终是为了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占有份额,从而提高企业自身在市场的竞争力。
威廉姆森对并购的原因进行研究,他认为
企业连续的并购扩大原有的市场
。
不仅是为了提高经营的效率,更大的原因是为了达到垄断的地位,进而可以操控市场的价格,以达到垄断行业利润的目的。
Lambert认为如果想要跟上时代的发展,跨国并购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不仅可以减少潜在的竞争者还可以扩大提高知名度,扩大海外市场。
③为了提升内部优势
“内部化理论”最先由Peter.J.Buckley、MarkCasson与A.M.Rugman提出。
他们认为企业在合并后建立的内部市场,在
经过合理的资源配置之后,会大大的降低交易成本
,使利润达到最大。
John.H.Dunning在1987年研究并购的动因,首次提出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里也提到了
内部化优势、所有权优势和区位优势
。
企业若想要获得拥有这三种优势的收益,选择海外并购是非常有利的。
其中的“内部化优势”表示如果可以规避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也就是克服外部市场的垄断作用,有效地节约交易成本,保持并购后的内部优势。
(2)国外并购绩效研究
并购绩效主要是为了反映企业在并购完成后,是否实现了最初的目的,加快了发展进程。
国内外学者一般通过事件研究法或会计研究法研究跨国并购绩效,虽然研究的方法不同,但得出的结论大都是这两种:绩效未明显改善或下降、绩效得到改善。
①绩效未明显改善或下降
Dickerson对跨国并购企业的绩效研究发现,
跨国并购后,企业的财务绩效没有得到改善
,营业利润率反而下降了。
RashidA和NaeemN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企业的并购绩效,发现并购前后企业的财务绩效并没有得到提高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下降了。
Pazarskis研究了希腊60家上市公司并购的案例,发现这些公司在并购之后盈利能力有所下降,认为是
由于并购活动才导致财务绩效产生了负面的作用
。
Bertrand和Zitouna对20世纪90年代生产相同或类似产品的企业之间进行的跨国并购活动展开了研究。
主要研究并购后的绩效变化,发现跨国并购之后这些企业的利润没有被提升,可见
跨国并购的结果并不都会给企业带来正向的效应
。
Hemerling对开展跨国并购活动后企业绩效如何变化展开了研究,他利用事件研究法对分析了我国16起跨国并购事例的绩效,发现很多企业在并购后的都没有得到正面的反馈。
②绩效明显改善
Chao和Arun研究了500个跨国并购的案例,时间范围涉及2012到2015年的3年。
案例企业全部选取欧洲的企业,主要采取事件分析法和财务指标分析法,得出了并购后企业价值会提高的结论。
Kyeong和David认为那些人力资本相关性较高的企业在合并后绩效会更高,因为
人力资本相关性高企业有能力降低成本
,更容易实现盈利。
Dionne.G和TrikiT.Rosk用累计超额收益率衡量并购后的绩效,发现其研究的177家进行跨国并购的公司在并购后三年的累计超额收益率都是正向的,创造了股东价值。
2.国内文献综述
(1)国内并购动因分析
相对于一些发达国家,我国开始海外并购的实践比较晚,因此对于跨国并购的研究也较晚,相关的理论也不够完善。
主要分析以下几个方面:
①为了获得协同效应
杨玉国通过研究发现
并购之后,企业的收入和利润都提高了
,实现了财务业绩上的协同效应。
赵争春研究发现企业在并购后,通过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可以在经营效率上达到“1+1>2”的效果。
吴金华通过研究发现
跨国并购可以实现经营协同和技术协同效应
,增强了企业的研发实力,使企业的发展方向更清晰。
童迎香、潘雅琼基于阿里巴巴收购饿了么的案例发现企业并购后,不仅在财务收益、财务成长性,而且在财务绩效和战略方面都产生了正向的协同作用。
马德水、崔月圆研究发现航新科技在跨国并购MMRO案例中,总体上实现了经营、管理、财务协同效应,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率、管理水平、偿债能力。
②为了开扩市场
吴清讲恒安跨国并购皇城作为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中学者认为该恒安跨国并购的目的是为了扩大品牌的影响力,从而
提升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提高自身的知名度
。
唐晓华,高鹏认为企业横向并购可以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从而在市场上占据更大的份额,更具有竞争力。
路艳芹、宫桦秋在青岛海尔并购通用家电的案例中发现通过并购,海尔可以利用通用电气的分销网络和物流,轻松挤进北美市场,扩大海外市场。
陈睿珩在研究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动机指出,
跨国并购可以帮助企业迈出国门,扩大经营活动范围
,促进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打响自身招牌,从而提升自身实力。
李梅、卢程认为企业通过跨国并购可以资源共享与转移,提高技术水平和创新实力,实现海外扩张的目的。
杨兴锐、杨聪研究发现安琪酵母在俄罗斯建厂不仅可以低价获取原材料,还可以开辟俄罗斯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自己的竞争优势还建立了覆盖全俄的营销网络。
③获取先进的技术
马克思曾说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我国企业想要在国际市场上打好基础,发展得更好,先进的科学技术不可或缺。
张艳、梁静研究发现对吉利收购戴姆勒很大原因是为了戴姆勒的新能源汽车技术。
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的需求加大,这为国内汽车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机会同样也是挑战。
而戴姆勒的新能源技术和电池技术都处在尖端,吉利收购戴姆勒股份旨在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打造中国最具竞争力的汽车品牌。
邓超研究表明,
通过高溢价收购海外公司来获取国外先进技术是我国惯用方式
。
马德水、崔月圆发现航新科技并购MMRO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不够,创新驱动力不足,与国外企业合作可以使国内企业迅速获得核心技术。
(2)国内并购绩效研究
由于我国对跨国并购的研究开始的比较晚,再加上样本量不多等原因,我国学者对跨国并购绩效的研究也比较少,得出的结论也不一致。
①绩效未明显改善或下降
吴金华研究发现虽然
并购相对于企业的内部扩张可以达到迅速发展的目的
,但是由于跨国企业间的文化和管理制度存在较大差异,大量的整合无法预期达到业务协同发展。
即使并购后竞争力被大大提高,但
并购后企业的整合风险也很大,营业收入、净利润都下降了
。
池昭梅、乔桐选择旗滨集团并购马来西亚旗滨公司的案例分析其并购后的绩效,在研究过程中得出了企业在并购后从短期来看并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但长期来看,企业的绩效没有一直上升,有下降的趋势。
李斌、李玉芳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对跨国并购绩效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
科技型企业并购风险较大,并购绩效在一定程度会下降
;
超过5亿元的并购规模不能改善企业的绩效,反而会降低绩效。
②绩效明显改善
徐琴基于16家上市公司海外并购的例子分析,发现在并购后的短期内企业的绩效有所下降,但从长期角度看并购后绩效要好于并购前。
张艳、梁静从吉利收购戴姆勒的例子中对并购绩效分别进行了横纵向分析。
从横向来看,吉利并购后的次年,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均为提升;但从纵向来看在行业背景不佳的情况下其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都优于同行业。
最终得出了
并购对其提高竞争力起到了很大作用
,对吉利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陶妮通过研究中国企业并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后的财务绩效,发现
企业的并购规模越大,财务绩效越好
,两者呈正相关。
黎文飞、李郑鹏以中联重科并购CIFA的案例研究了PE在跨国并购中的作用,发现PE“引路人”的作用可以克服文化差异、信息不对称、法律风险等跨国并购障碍,提高企业并购后的长期绩效。
3.国内外文献评述
综上所述,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寻求长远的发展都开启了跨国并购之路,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对此展开了研究和探讨。
我国对海外并购的研究较晚,大多都是基于外国学者的研究进行的。
从并购动因看,国外学者形成了相关的理论,如:
协同效应理论、市场势力理论、内部化理论、国际折衷理论
等。
虽然国外相对与国内而言,研究的时间较早,因此关于并购动因的研究文献很多,但由于国情的不同,并不完全适用于国内。
国内学者主要在相关的理论上,结合企业本身的性质对跨国动因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观点主要
集中在取得先进技术、扩大海外市场
等等。
虽然国内外学者的观点不尽相同,但是大部分都认为企业跨国并购是为了提升自身价值,取得长远的发展。
从并购绩效看,
无论是绩效得到改善还是未得到改善甚至下降
,国内外学者都对此展开了大量的研究,但研究结果不尽相同。
有部分学者认为跨国并购可以改善企业绩效,另一部分则认为跨国并购后企业绩效没有得到明显改善,甚至会降低。
考虑到绩效研究理论的短缺及数据获取的困难性等问题,想要根据绩效判断企业是否达到了最初的目的,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