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26日是第24个世界知识产权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将活动主题确定为“知识产权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立足创新创造,构建共同未来”。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创新是知识产权保护的永恒主题。4月23日,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发布《上海知识产权检察白皮书(2023)》,白皮书主要从知识产权侵权特点和知识产权检察履职特点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2023年上海侵犯知识产权违法犯罪呈现“高发化”态势
2023年上海全市检察机关受理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1369件2810人,其中,受理侵犯知识产权审查逮捕案件425件738人,案件数及人数分别同比2022年上升144.3%、123.0%;受理侵犯知识产权审查起诉案件944件2072人,案件数及人数分别同比上升53.2%、49.9%,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接近历史高值。值得关注的是,侵犯著作权类案件数较2021年、2022年分别大幅增长1.1倍、1.8倍,侵犯商业秘密案件数较2021年、2022年分别增长4.3%、60%。侵犯知识产权犯罪高发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新经济、高科技日益发展,侵犯著作权、商业秘密等新类型案件高发;另一方面是因为司法机关“强专业性”案件查办能力提升。
出现黑灰产业“链条化”态势
侵犯知识产权犯罪行为以共同犯罪为主要形式,链条化、规模化、产业化趋势明显,内部分工复杂细致,增加了全链条惩治难度。在侵犯著作权犯罪案件中,涉案人员在实施犯罪时形成人员相对固定的犯罪团伙,并倾向于以企业的名义实施侵权行为,通过企业的多样化运营混淆合法与非法收入。部分犯罪还呈现出“获取权利作品—形成复制样板—进入市场发行”的类型化上下游犯罪模式,形成固定的侵权利益链条。
上海检察机关在开展惩治知识产权恶意诉讼专项监督行动发现,行为人虚构图片、音乐、影视等类型作品权利基础,向法院提起恶意、批量诉讼,虚假维权以牟取非法利益的现象大量存在,并逐渐演化成黑灰产业。
侵权行为呈现“复杂化”态势
科技创新、数字经济、文化创意产业不断发展,既催生了各种新类型保护客体,同时也带来复杂多样的知识产权侵权情形,知识产权案件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存在显著相关性。与以往直接在产品上打标、贴标等传统侵权手段不同,商标侵权领域出现了在假冒和销售等环节上变换经营内容宣传口径等较为隐蔽的侵权行为方式。侵权客体正在逐渐突破著作权法上单一作品类型,向多类型复杂权益转变,例如计算机代码作为侵权对象,既可能构成软件著作权,也可能因为符合“秘密性”“价值性”“保密性”的特征构成商业秘密,罪名交织竞合案件增多。犯罪手段网络化不仅表现为借助网络手段实现经营销售,越来越多的犯罪行为直接发生于网络空间,直接针对数字化商业秘密、著作权等实施侵权。
损害后果呈现“扩大化”态势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经济活动对数据和网络的依赖程度加深,侵权客体也不断“升级”侵权行为,导致知识产权违法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显著提升。2023年上海检察机关办理了多起涉集成电路、机械制造、农药化学、生物制品等侵犯商标权刑事案件,相关品牌价值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竞争优势相比传统日用品领域更大,严重损害对芯片、材料、种业、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良性发展。部分侵犯著作权犯罪,利用网络传播的便捷性,数据抓取的隐秘性和精准性,以广泛快速传播、精准投送侵权作品实现非法牟利,造成的侵权后果往往较为严重。
2023年上海检察机关办理的计入知识产权检察综合履职率的案件共129件,数量较往年有明显增长,其中从刑事案件衍生其他类案件126件,从民事监督案件衍生其他类案件2件,从行政公益诉讼案件衍生其他类案件1件。从刑事衍生类案件占全部知识产权检察综合履职案件数的九成以上,其中不起诉后反向移送行政处罚案件占比超75%,反映出刑事检察在知识产权检察综合履职中仍然占据优势地位。
(总台记者 郭臻)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