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的一天,家住广东汕尾的一位94岁的老太太突然接到了一本从北京寄来的《文汇月刊》杂志,在其中有一篇长篇文学报告甚为醒目。

但看了半天,老太太也没看出个所以然,可当读到最后的时候,她却发现了儿媳妇的名字。

在那一刻,老太太终于知道了自己那个30年没回过家的“不孝子”原来竟是在一直铸造国之重器,为国家的战略安全是立下了与日月同辉的赫赫功勋。

那么,这位“不孝子”到底是谁?

他为何“离家出走”30年?

而他又为国家做出了什么巨大的贡献呢?

消失的儿子

本文要说的这位“不孝子”就是我国大名鼎鼎的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同志

黄旭华是广东汕尾人,出生于1926年。他家的祖辈都是悬壶济世的医生,不出意外,他在长大后也会子承父业,成为当地著名的医生。而且,这也是黄旭华从小的志向。

然而,随着全面抗战的爆发,他的梦想破灭了。

那时,黄旭华才小学毕业,便跟着全家从广东辗转到广西、重庆。看着中华大地生灵涂炭,他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学医只能救人,但却不能救国。

有一次,他和同学们躲在甘蔗地里上课,鬼子的飞机就在天上飞来飞去。黄旭华问老师:祖国那么大,为什么连放一张课桌的地方都没有?老师痛心的答道:因为我们穷,我们落后,所以才会这样。

也就是从那时起,黄旭华放弃了学医的志向,下定决心要通过学习先进技术来拯救中华。

1945年,黄旭华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高中学业,并同时收到了国立交大(也就是如今的上海交大)造船系和中央大学航空系的录取通知书。因为自幼在海边长大,所以他毅然选择了上海交大,将为国造船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

1953年,黄旭华被组织调到船舶工业管理局,从事船舶设计和制造工作,并到东德学习、考察了一段时间。回国后,他接到通知到海军报到。

1956年,他回了一次老家。年迈的母亲对他说:“如今,全国解放了,以后经常回家看看吧。”黄旭华满口答应,但他却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再见到母亲时,已经是30年之后。

1954年初,美国的第一艘核潜艇下水。4年后,苏联的第一艘核潜艇服役。同时,英法的核潜艇工程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那么,这4个大国为什么都不约而同地在发展核潜艇呢?

这是因为核潜艇相对常规动力潜艇有着巨大的优势。

常规潜艇是以电为动力,用来发电的是柴油机。而柴油机工作的时候,必须有氧气,所以,潜艇必须上浮,用通气管给柴油机提供空气。因此,在一般的情况下,常规潜艇最长一周就要上浮,而且在水面的时间会长达好几个小时。这么一来,潜艇的最大优势~隐蔽性也就荡然无存。

而且,常规潜艇的电力储备有限,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会全速航行。否则,1个小时内,电就会耗光,不上浮,就是死鱼一条。

反观核潜艇是用艇内不需要任何外界空气的核反应堆作为动力源,而且发电功率大,且源源不断。所以,核潜艇可以在水下隐蔽几个月,在遇到特殊情况时,还可以长时间全速航行,甚至可以摆脱鱼雷的追击。

由此可见,核潜艇的优势是多么巨大。

所以,在面对西方帝国主义威胁的时候,我国也必须有自己的核潜艇才行。1958年,我国的核潜艇工程正式启动。

这一年的一天,32岁的黄旭华接到上级通知到北京出差。等到了北京,他才得知自己被任命为核潜艇工程的副总工程师。从那时起,他便从世界上“消失”了。

当年,核潜艇设计所是在全年大风刮不停的辽宁葫芦岛,岛上是一片荒芜,艰苦程度远超常人的想象。但作为国家绝密项目的研发地,这里再合适不过了。

黄旭华虽然是学造船出身,但他了解和接触过的都是民船,对军舰的各项专业知识可谓是一窍不通,别说核潜艇,他连军舰都没见过。可以说,在开始时,黄旭华的研究跟盲人摸象差不多。加上我国的造船工业基础薄弱,这让他怎么设计核潜艇呢?

核潜艇

没关系,办法总比困难多!

为了了解核潜艇,黄旭华是发动了所有能发动的人,在汗牛充栋的国外报纸堆里寻找其他各国密级最高的核潜艇资料,哪怕是蛛丝马迹也绝不放过。

如此,经过对海量资料的搜集、整理、甄别和筛选,黄旭华的脑海中终于形成了核潜艇的大体轮廓。

而巧的是,美国在此时又帮了个大忙。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美国的一家玩具公司,不知道从什么渠道弄到了一些核潜艇的资料,然后搞出来一个玩具模型。对于这样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我们当然会笑纳。

很快,黄旭华和同志们就看到了两个美国核潜艇的模型。

当然,这模型只是玩具,不会有太多细节。不过,潜艇的大致模样、结构、反应堆和鱼雷发射管可都是有的。

经过对模型的研究,黄旭华惊喜地发现自己甄别出的那些资料是相对准确的。如此,大家的信心大增,研发的方向和总体方案终于确定了下来。

不过,这只是第一步,离造出核潜艇是路漫长其修远。

在正式开建核潜艇之前,需要利用风洞和大型水池先对模型进行测试,以确定设计的合理性。但当时,我们既没有风洞,也没有水池;既没有潜艇用的高屈服度钢板,也没有加工设备;更没有用于计算海量数据用的计算机和任何外部援助。

怎么办?

在建造风洞和水池的时候,黄旭华带领技术人员硬是用算盘和计算尺算出了几亿个数据。每个数据都是由两组同时进行,只有两组计算出的结果一致时,数据才算通过。大家日以继夜地算,用了8年的时间解决了外形设计、反应堆、水下发射、水下通讯等7大关键技术。

同时,黄旭华还要主导设计艇内5万多个设备、仪表,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的布置方案。

等到实艇建造时,还有更大的问题,那就是保证潜艇的重心要在合理的位置才行,这就涉及到每一个部件的重量都要严格按照设计方案来控制。

为此,在建造的几年间,黄旭华每天都带领同志们对安装的设备、仪表挨个称重,安装完剩下的下脚料同样要过称,并一一记录在案。可以想象,这工作量之巨大。

最终,核潜艇下水后的排水量竟然与设计值几乎一模一样!

在忙于工作的同时,黄旭华也没忘了给同志们改善一下生活。他在一次出差时,买了4只小猪崽儿带回岛上,并在白忙之余,想方设法把它们养大。最多的时候,他竟然养了20多头大肥猪。

每解决一项难题时,黄旭华都会安排杀一只猪来犒劳大家。看着年轻的同事们大口朵颐时,他默默擦去了眼角的泪水,因为他知道大家为了祖国的强大到底付出了什么。

经过12年不懈的努力,我国第一艘鱼雷核潜艇在1970年12月顺利下水,并于1974年8月1日正式服役。这种速度放眼全世界都是罕见的。看着自己和同事们的心血,黄旭华骄傲地说道:“我们的核潜艇上用的材料和零件没有一项是进口!”

不过,这只是万里诚征的第一步。

随着世界反潜技术的发展,核潜艇面对的威胁也越来越大,这就对核潜艇的下潜深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测试核潜艇的极限下潜深度,美国的“长尾鲨号”就在1963年沉没,129名艇员无一幸免,代价不可谓不惨重。

1988年年初,我国的核潜艇也开始了极限下潜深度的测试。为了万无一失,专家组准备了一共28套,包括500多项应急处理措施的预案。

但尽管如此,参加测试的同志们仍然承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因为在极限深度,潜艇上只有巴掌大小的钢板都要承受上万吨的水压。哪怕有一块钢板扛不住,一条焊缝出问题,一个阀门密封不严,潜艇和艇上所有人员都将面临灭顶之灾。

试验开始前的气氛十分紧张,可就在此时,62岁的黄旭华做出了一个惊人决定:亲自上艇,参加试验。老人家此举一是为了稳定大家的情绪,二是为了在出问题时,和大家一起解决,三是因为他对自己的设计有十足的把握。

他对劝阻他上艇的同志说:“我设计的潜艇,我一定负责到底!”

试验开始后,随着深度计指针的转动,潜艇的外壳传来了“咔嗒”的响声,那是钢板承受水压时的嘶吼,声音不大,但在几百米的水下,确实令人惊心动魄。

终于,指针指到了极限深度的刻度,可全艇依然鸦雀无声。随后,艇长命令检查所有关键设备和部位,并在确认没有问题后,操纵潜艇开始上浮。

当潜艇上浮到100米的安全深度时,全艇爆发出了热烈的欢呼声,很多同志都喜极而泣。

不久之后,我国核潜艇从水下发射“运载火箭”的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这意味着“二次核反击”能力不再是帝国主义国家的专利!

而在举国欢腾的时候,黄旭华知道自己该去看看年迈的母亲了。

忠孝无两全

都说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默默付出的女人,但黄旭华的背后是两位女人。

1956年,黄旭华与同事李世英喜结连理。两年后,他便参加了核潜艇项目。妻子没有多问,只是托同事给丈夫捎去日常衣物和用品。直到4年之后,李世英也被调入核潜艇项目,才知道丈夫到底在忙什么。

因为工作繁忙,黄旭华根本无暇顾家,家里的大事小情全都压在了李世英的肩上。

冬天,家里每月有150公斤的供应煤,都是靠李世英自己一趟趟搬回家的。有一年,大女儿在上学路上摔倒昏迷,李世英一个人守了孩子9天9夜。结婚几十年,她从来没有因为家里的事,把丈夫叫回来一次。

可以说,李世英就是黄旭华这位无名英雄背后的无名英雄。

在离开母亲的30年里,黄旭华只给家里留了一个海军的信箱编号。他没法回家,只能从每月工资拿出10块、20块寄给母亲。父亲在1970年代病逝时,都不知道儿子在忙什么,而黄旭华也无法回家奔丧。

而母亲等着儿子回来,从64多岁一直等待了94岁。

然后,就发生了本文开头时的一幕。在杂志的文章中,黄旭华只是以黄总工程师的身份出现,没有名字,可当老太太看到儿媳妇的名字时,顿时明白了儿子在这离家的30年间,原来是在为国尽忠,是在为国家做一件大事。顿时,老太太是老泪纵横。

1988年,在我国南海参加完核潜艇的极限深潜试验后,黄旭华才顺便回家,匆匆与阔别30多年的母亲见了一面。

1995年,百岁高龄的母亲不慎跌倒,生命垂危。但为了不影响儿子的工作,老太太没让通知黄旭华。直到她在弥留之际,弟弟妹妹才告诉黄旭华赶快回家。

而等黄旭华赶回家的第三天,母亲便与世长辞。

那一刻,黄旭华如万箭穿心。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

2021年10月,黄老爷子把自己的1100万个人奖金全部捐献给了719所,作为创新基金来鼓励更多的年轻人脱颖而出。其实,他把自己获得的2000多万奖金基本全都捐献给国家了。

这就是我们的核潜艇之父!

这就是我们的民族脊梁!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