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詝与奕訢是满清道光皇帝的两位皇子,也是争夺皇位的死对头。奕詝排行老四,年长排行老六的奕訢两岁,无论是在文治还是在武功方面都不如奕訢,而且差距还很大。道光皇帝从小就喜欢奕訢,早就将他当继承人抚养,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当道光自觉命不久矣之际,招来十名清廷重臣,当着大家的面命军机大臣从乾清宫的“正大光明”牌匾中将锦匣取下,打开一看竟是两道上谕:一,立皇四子奕詝为皇太子;二、封六皇子奕訢为恭亲王。

一匣两谕,这是有清以来从未有过的,这是惊讶之一;立奕詝为皇太子,大大出乎了群臣的意料之外,这是惊讶之二。史学家分析,一匣两谕主要是为了避免兄弟二人手足相残,道光帝根据多年的观察才做出这样的决定,然而这样的决定是错误的,道光没有考虑国家的发展,只是考虑到自己家族的兴衰,目光短浅到令世人咋舌。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道光选择奕訢,那么并不出众的奕詝在争夺皇位的战争中失败后,必定被身为皇帝的奕訢打压,以奕詝的资质和政治能力,很有可能死在奕訢手中。道光选择了经他考察过十分“仁慈”的奕詝,并在上谕中封奕訢为恭亲王,既保全了奕訢,又能督促奕訢辅佐奕詝,化解兄弟矛盾,道光也非常相信“仁慈”的奕詝不会对他的弟弟做出过分的事情。

道光的选择是深思熟虑过的,我们将时间翻到二人争夺皇子的暗战中再来分析一下是哪些事情让道光盖棺定论的。奕詝,不爱学习,有一些志向,但持久力不强,这些人物性格特征也可以在他当上皇帝之后看得出来。影响奕詝最多的是他的师傅杜受田。杜受田经历过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政治眼光独到,尤其是读帝王心术练就的如火纯青。杜受田的目的就是将奕詝推上神坛,当他看出道光晚年更在乎的是皇子的“仁孝”之后,便教奕詝迎合皇帝的口味扮演一个仁慈的、孝顺的皇子,从而得到道光的喜爱。

反之我们看看奕訢,奕訢从小资质甚佳,后天还非常努力,无论是文治还是武功都在皇子中名列前茅,尤其是满洲人最看重的是马上功夫,奕訢在骑射上非常优秀。奕訢的老师卓秉恬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他是翰林出身,为人公正,从来不搞一些虚头虚脑的事情,最受不了的就是与虚伪敷衍者同伍,甚至“不为用事者所喜”。他希望奕訢能够学习治经世致用之学,不以迎合某人的口味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奕訢潜心学习,听从师命,也成为了师父那样的人。

道光晚年,奕詝见招拆招,迎合道光;奕訢却坚持自己,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所以奕訢输了。有些人认为奕訢的失败是因为他的师父,其实不然,奕訢的失败,是败给了清朝封建制度本质上就是虚伪的制度,真实和正义并不会像电影中那样最终取得胜利,奕訢与师父的真实、诚实、公正、忠贞都不适合当时的虚伪时宜。要想当皇帝,你就要打造成皇帝希望的样子,皇帝最害怕的是手足相残,作为皇子就要成为一个仁慈的人,对兄弟无法下手的人。南苑围猎,奕訢狩猎时杀气很重,而奕詝武功很差,果断放弃狩猎,佯装不忍捕杀动物,扮得一副仁慈样。“迎合”击中了道光的内心,于是在权力的争夺上,虚伪便战胜了真实。总之,奕訢错失皇位,败不在己,败不在其师,而是败在清廷的虚伪邪佞。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