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仁宗朱高炽 坐像轴)

明仁宗朱高炽,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八月份登基,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五月就死了,满打满算,在位只有十个月。

而且,朱高炽死的时候年纪还不大,只有四十八岁。

更加奇怪的是,关于朱高炽的死因,《明史》和《明实录》几乎是一字未提,一个字也没记载,说白了就是只说朱高炽死了,但是没说他是怎么死的。

要知道,明仁宗一直是一个十分勤政的皇帝,虽然在位不过十个月,但是他这十个月的精度,简直比万历和嘉靖的十年还要充实。

政治上,朱高炽抚恤过灾民,因为他刚刚即位的时候,正好赶上中都凤阳,也就是大明创始人,高皇帝朱元璋的老家发洪水,朱高炽立刻全身心的扑到了抢险救灾的工作上,而且卓有成效。

在这次天灾面前,皇帝甚至还发出了一条饶有深意的诏令:

天灾人祸之际,如果发现有百姓无法过活,只好卖儿卖女,官府都应该将其子女赎回,归还给他们。

这是什么,这是一种人文主义的精神。

当然,因为工作越来越忙碌,朱高炽他一个人也忙不过来,所以他还对内阁进行了改组。

这明朝的内阁制度啊,是朱高炽他爸爸,也就是明成祖朱棣弄出来的,因为朱棣也很忙,所以他就从朝廷里挑了不少自己看着顺眼的大臣,组成了一个秘书团,专门把他们放到一个房间里让他们替自己办公,这个办公的地方,就叫做内阁,也就是今天的紫禁城文渊阁。

(紫禁城 摄影)

但是,朱棣这个人性格比较强硬,也不太容易信任别人,所以他在位的时候,内阁里的这些大臣们,只能是帮朱棣干活,他们有议论权,但是没有决策权,他们只能老老实实执行皇帝的想法和意志。

但是,到朱高炽这一朝,不太行了,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朱元璋和朱棣那种宵衣旰食,顺带废寝忘食的工作节奏,朱棣研究起奏疏来能一晚上不睡觉,朱元璋更是把原本能有力分担皇帝工作的丞相职务给罢黜了。

而朱高炽,本来身体就不好,经常精力不济,他很大概率上是没有办法维持这么高的工作强度的,因为,这皇帝从来都不是一个清闲的职业。

凡天下之大,幅员之广,官员,权贵,乡绅,百姓,士农工商各阶级,经济文化军事种种事务,一个大一统王朝每天需要皇帝来处理的事情成百上千,这不是个形容词,而是一个实数。

就算是昏庸的皇帝,就算他本人不干活,他也会把工作交给别人去做,比如刘禅把活安排给诸葛亮,唐僖宗则把国家大事尽托田令孜,又何况是朱高炽这种想要做出点业绩出来的帝王呢?

所以,老旧的制度在新一任帝王的面前不可避免的会发生改变,朱高炽干脆给予了内阁中的大臣们协理或者独自处理工作的权利,也为明朝将近三百年的内阁制度打下了基调。

尽管有内阁的大臣(大学士)为他分忧,但他内外两手抓的同时,还有时间平反冤狱,释放和安抚靖难遗孤。

(举兵靖难)

靖难,就是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这场仗打完之后,他才把他小侄子给撵走,自己当上了皇帝。

而所谓遗孤,指的就是那些不愿意效忠新帝而忠于建文的一些势力,比如那个指着朱棣鼻子嚣张的说“你灭我十族”又如何的方孝孺,又比如那个在明王朝所有类型的科举考试中均取得了第一名的考神黄观,因为不满朱棣篡位,拒不效忠,因而投水自尽。

诚然,那个时候投诚朱棣的有很多,可是反对朱棣,不愿意跟朱棣混的也有不少,而对于那些反对者,朱棣给予了相当残酷的对待,甚至罪及子孙,影响后代,朱高炽一向以宽厚仁义著称,即位之后基本上把这批靖难遗孤就都给赦免了。

皇帝还废除了宫刑,又因为怕花钱太多停止了郑和下西洋,又由于他年轻的时候明朝的都城是在南京,而南京作为都城之际,皇帝朱棣大多数时间都在御驾亲征,讨伐北边,所以朱高炽那个时候长期在南京监国,他更加熟悉南方的环境,父亲死了之后,他还一直计划把都城迁回南京。

余下,朱高炽在军事啊,经济啊,文化啊等方面都有不少调整,所以您看,他勤政真不是盖的,而且他不仅勤政,工作效率更是相当的高,甚至于他驾崩三天之前,还在辛勤工作,笔耕不辍,两天前才感觉身体有点不舒服,结果过了一天,直接就死了。

毫无疑问,这是暴毙。

我们可以横向对比一下,明武宗朱厚照,死因是落水,武宗落水是在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九月十二日,而驾崩则是在第二年的三月十四日。

武宗落水,是在江苏淮安的清江浦,八九月份水正凉,他倒栽葱一般掉到水里,好喝了个水饱,估计是引发了肺部的感染,因此成疾,后来陆续治疗了大半年没有起色,最终还是驾崩了。

(明光宗朱常洛 绘像)

明光宗朱常洛,死因更加复杂,他最开始是身体虚弱,起不来床,结果他不找御医看病,非要相信小宦官的偏方,吃了不少通利药,结果整晚腹泻,越来越虚,按说到这地步了,你该找御医看病了吧?朱常洛非不,他坚决抵制御医为他治疗,转而服用了一些效用不明的方士炼制的丹药,结果吃完不到一天就驾崩了,并且,朱常洛从发病到驾崩这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史料对他的病情记叙非常之详细。

反正这大明十六帝吧,除了朱高炽之外,别人是怎么死的,都记载的清清楚楚。

这人命关天,别说一个小小的普通人死了都要问个明白,又何况是大明天子呢?

但是,以明朝史料之具,之细,之杂,却找不到有关朱高炽之死的任何记载。

没有记载,不代表就没有线索。

这个线索,要从一个叫做李时勉的大臣开始说起。

李时勉,号古廉,江西吉安人,明朝大臣,礼部官员,仁宗在位的时候,他在礼部上班,级别不太清楚,反正是有资格参加早朝。

有天早朝的时候,小宦官在上边说有事启奏,无事退朝,李时勉表示自己有话要说,皇帝同意之后,他说了一句十分有意思的话:

节民力,谨嗜欲,勤政事,务正学。

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李时勉劝谏皇帝,做皇帝要懂得爱惜百姓,要注意节约民力,要懂得克制欲望,要把时间和精力放到正事儿上。

李时勉这么说,隐隐透露出有些对皇帝不满意的意思。

(李时勉 形象)

明仁宗一天到晚已经很累了,很忙碌了,皇帝对自己的表现应该也是较为认可的,突然劈头盖脸的被李时勉教育了一顿,他已经有点不乐意了,没想到李时勉的话还有下文,他接着说:

臣听说,东汉灵帝在位的时候,灵帝之前的皇帝刚刚驾崩,丧期还未结束,皇帝就大肆从民间敛聚女子入宫,这是否于礼不合呢?

这话,说的真是太犀利了,明显就是意有所指,意思是,老先帝朱棣没死多久,你朱高炽就广采秀女,流连后宫,你这样合适吗?

把皇帝和桓灵二帝相比,这谁能受得了。

如果李时勉是胡说八道,那么以仁宗宽宏博爱之性格,估计笑笑也就算了,因为他就连靖难遗孤都能赦免,说明这个人的心胸还是很大度的。

所以,很有可能李时勉并没有胡说诽谤,而是被他说中了,因为,李时勉话还没说完,朱高炽立刻怒不可遏,皇帝二话不说叫来大殿中的武士,然后把他按在地上给打了一顿。

这顿打,可是够狠的,打完之后李时勉被拉出去,肋骨都断了好几根。

甚至,到后来明仁宗死的时候,弥留之际,他还恨恨的说,李时勉竟然敢侮辱我!

这么一来,似乎皇帝的死就有了点眉目。

(仁宗3D复原图)

首先,朱高炽的身体素质不是很好,皇帝体重肥胖,这一点光看他的画像也能看的出来,其次因为肥胖,他的腿脚也不是很利索,发展到后期连行走都成问题,平时走路得两个宦官搀扶。

那么,这种身体状态的朱高炽,那他就很有可能是三高人群,患有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等潜在疾病。

这不是作者臆测,他爸爸朱棣本人就曾经说过“世子多疾”的话,就是朱高炽不是太子么,但他有个弟弟叫做朱高煦,也想夺储位,也想要当皇帝,朱棣就拍着朱高煦的肩膀说,你大哥身体不好,经常生病,你要多多努啊。

其性质,和当年李渊和李世民说你好好干,以后得了天下我把位子传给你是差不多的,纯属空头支票,能不能兑现另说,但这至少能从一个侧面证明,朱高炽病体恹恹,是经过他爸爸认证的。

这身体素质不好,如果修身养性以保身,问题也不是很大,朱高炽是皇帝,他的生活待遇肯定很好,人一富贵,吃点好的喝点好的,心情愉悦,保不齐就延年益寿。

可是,朱高炽是个闲不住的人,通过上文我们可以得知,他是一个非常勤劳的人,不说比洪武永乐勤劳,但至少比嘉靖万历勤快多了,所以他的工作量不少,加班966也是常事。

工作量一大,那就容易积劳成疾,何况他本来身体素质就不好。

最后,如李时勉所说,朱高炽即位之后还广采秀女,流连后宫是沉迷女色,这么一来,他仅剩的一点精力也在这温柔乡中被消耗殆尽了。

先天身体不好,中天工作劳累,后天纵欲无度,那就很容易把脑溢血,脑膜炎,冠状动脉综合征这种病给引出来。

所以,朱高炽才会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就暴亡,因为以古代医疗技术之有限,就算朱高炽有预兆,有发病之征兆,人们也很难察觉和判断,因此对于他死亡的空白也就容易解释了——不是不想下笔,不是另有隐情,而是因为,以古人之鉴,他们也无法理解,一个好端端的大活人,说没就没了。

如此圣明贤德之君,实在可惜。

(明宣宗马上像)

朱高炽病逝,是在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的五月,而在当年的三月份,他还委派自己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明宣宗朱瞻基到南京去祭祀祖陵,就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明孝陵。

然而,朱瞻基拖拖拉拉,四月初才出发,五月抵达南京的时候,老父亲朱高炽就已经死在了北京城。

京师和留都之间相隔甚远,那个时候传播消息的速度慢不说,方式又非常有限,可朱高炽新死,还尚未发丧,南京城中就已经传出了洪熙皇帝大行的消息。

车水马龙,人来人往,西风骤起,残阳晚照。

似乎,老皇帝的死,是早在意料之中的。

不可说,不可说,因为宣德皇帝的时代,已然来到。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