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阳国志》记载:古蜀国初代国王名叫蚕丛。蚕丛统治蜀地前,蜀地百姓多以放牧维持生活。蚕丛见蜀地非常适宜养蚕的桑叶生长,于是他便四处教蜀地百姓如何养蚕,种植。因为养蚕、种植的关系,蜀地百姓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而感念蚕丛教化之恩的蜀地百姓,便拥护蚕丛为初代蜀王。而成为古蜀国国王后,蚕丛开始带着蜀地百姓向东南方向迁徙。

众人到达茂汶盆地后,蚕丛便让蜀地百姓在此地定居,在继续让蜀地百姓养蚕的同时,蚕丛还让蜀地百姓在该地大力发展农耕业。因为发展生产的缘故,古蜀国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百姓安居乐业。殷商时期,蚕丛统治下的古蜀国却被其他部落打败,而年老即将身死的蚕丛只好将王位传给柏灌,让柏灌带领百姓前往姚地定居,躲避战乱。柏灌为古蜀国第二任国君,其治下的古蜀国,因迁徙的缘故开始变得四分五裂。

柏灌死后,崛起的鱼凫成为古蜀国第三任国君。鱼凫先是重新统一了四分五裂的古蜀国,随后他又带领古蜀国百姓再次东迁。这一次鱼凫带领着古蜀国百姓迁徙到了广汉平原。巴蜀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该地既有天险可依,又有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矿藏,所以巴蜀也被称为天府之国。虽然战争使古蜀国百姓人口锐减,但仰仗巴蜀得天独厚的条件,很快百姓又过上了稳定而幸福的生活。虽说如此,但有一个问题却长期困扰着鱼凫。古蜀国产盐量极低,该国百姓使用的食盐,都是从川东三峡地区购买来的。川东地区有两个做食盐生意的部族:巫耋和巴人。争抢食盐生意的巫耋、巴人经常爆发战争。因两族交战的关系,缺少食盐的古蜀国百姓,生活受到了极大困扰。

最终鱼凫想到了一个办法来解决问题,鱼凫带领古蜀国百姓在白帝城西边的河滩上垒石扎营。其目的有两点:一、将巫耋、巴人之间的战争阻挡在古蜀国国境以外。二、让百姓在此地采盐制盐,内部解决古蜀国百姓缺少食盐的问题。白帝城以西河滩上的石垒,是按照易经八卦堆砌起来的,该石垒纵横八行,共计六十四垒。后来该处石垒,更是被小说家杜撰到了诸葛亮的身上。换言之,演义小说中诸葛亮围困陆逊的八阵图原型,正是鱼凫带领古蜀国百姓修建的石垒。

可惜,就在古蜀国百姓的生活蒸蒸日上时,鱼凫却在前往湔山打猎途中,突然暴毙。因古蜀国将领杜宇,曾率领蜀军相助武王伐纣。鱼凫暴毙后,在军中有着极高威望的杜宇,成为古蜀国第四任国君。当时的杜宇更是被古蜀国百姓尊为望帝。

杜宇执政早期,蜀地百姓安居乐业。但杜宇执政晚期,蜀地却爆发水患。就在杜宇为如何解决水患问题而发愁时,某天,江中突然漂来了一个男性。命人打捞起男性的杜宇发现他并没有死,只是溺水昏厥了过去。杜宇唤醒男性后得知,该人为中原百姓。杜宇问其姓名,对方自称“鳖灵”。通过攀谈杜宇得知鳖灵有治理水患的能力,最终鳖灵果然为古蜀国解决了水患。感念对方治水有功,又觉得自己已经老迈的杜宇,干脆将王位禅让给了鳖灵。鳖灵的帝号为开明。

讲到这里还有一个典故不得不介绍一下。鳖灵继位初期,古蜀国在其治理下国泰民安。只是统治时间久了,鳖灵逐渐变得专横跋扈起来。隐居的杜宇得知鳖灵的变化后,化身成杜鹃来相劝鳖灵。最终鳖灵被日夜悲啼的杜鹃感化,重新成为了开明的君主。这就是“望帝春心托杜鹃”诗句的出处。然而不知为何,王位在传到鳖灵孙子一代时,古蜀国却神秘亡国,突然消失了。现代史学家猜测,古蜀国消失的原因,很可能与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水灾有关。

20世纪初,川西平原的农民燕道诚,准备带两个孙子在离家不远的林盘沟打一口井。年富力强的大孙子燕青保,一锄头下去在地上划出了一道火星。以为锄到石头的祖孙三人,只好重新选择了一块地挖井。但此次燕青保一锄头下去,地面上却出现了一个大坑。祖孙三人发现土坑中有无数石器、陶器、玉器。燕道诚随即将挖到古墓遗址的消息上报给了当地文物局。最终文物局派来的考古专家,从遗址内出土了上千件玉璧、玉璋、玉斧、青铜面具及陶器等文物。该处古墓遗址,正是神秘消失的古蜀国,而考古专家将该处古蜀国遗址就称为三星堆文明。 参考资料《华阳国志》《蜀王本纪》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