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元帅,中原野战军的著名将领,自解放战争胜利后,主动从一线指挥的岗位上退下,以示淡泊名利。整个50年代,除了1955年被授予元帅之衔外,刘伯承元帅鲜少出现在国内的新闻中,宛如从解放军系统中消失了一般。

刘伯承元帅新中国成立后本有机会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但他婉拒了这项提议,选择在南京创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致力于培养高级指挥人才,并为党军革命斗争积累了宝贵经验。

在50年代,刘伯承元帅是十大元帅中最默默无闻的一个,他的消息很难在各种渠道上听到。然而,直到1962年一场边境争端爆发,刘伯承元帅不得不从学院抽身,来到解放军前线指挥部指挥。

曾经的"儒将",如今的"出山",刘伯承元帅为何再度回到一线指挥位置?作为我国开国十大元帅中年纪最大的一位,刘伯承元帅在新中国成立时年仅57岁,到授衔时已63岁高龄。

在党内,他以脾气好而著名,甚至被誉为"儒将"。他的知识渊博,毕业于重庆将校学堂,精通中国古代兵法,并对现代军事理论了如指掌。

他的生死至交、多年搭档邓小平曾这样评价他:"伯承是我党内的大知识分子,也是大军事家。他的军事指挥能力和理论造诣都非常之强,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上,都很难找到与之匹敌的人才。"

刘伯承元帅以其深厚的军事理论知识在战场上创造了无数胜利,并在课堂上培养出许多优秀的我军指战员。在土地革命时期,他曾担任红军大学校长,并在新中国成立后亲自创办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

1600多位开国将军中,许多都是刘帅的学生。刘帅开办军事学院的经历也十分有趣。1950年,我国大西南地区全部解放,只有一些国民党军队逃到了东南亚地区。

西南地区局势稳定后,刘伯承向中央军委请辞了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的职务,回到了北京。此时,他已经58岁,多年的艰苦革命环境给他留下了伤病。

毛爷爷不忍心再让刘伯承担任繁忙的西南军政工作,提议让他担任解放军总参谋长,留在北京。总参谋长这个职位既是权力的象征,也是荣誉的象征。

一般由资历深厚、威望崇高、能力突出的人担任。刘伯承无疑是最佳人选。但刘伯承罕见地表示反对,他认为虽然国内问题已经解决,但外部威胁仍然存在。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成长起来的年轻解放军指战员们,他们的指挥能力不错,但军事理论基础相对薄弱,需要进一步加强。

为了使战场上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但理论知识相对欠缺的指战员们得到专业的军事理论教育和培养,我们有必要采取措施。

客观来看,尽管中国人民在艰苦的抗日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赶走了侵略者,取得了胜利,但在二战中,亚洲战场的激烈程度远不如欧洲战场。

在欧洲战场上,苏德军队充分利用外在条件,兵种间配合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解放战争后期,四野的战士们才开始拥有自己的坦克分队,才能简单地执行步坦配合的战术。

而在更早的欧洲战场上,苏德军队已经是上百万装甲军队在库尔斯克硬碰硬了。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指战员们的军事理论培养,以便他们更好地应对复杂的战争环境。

刘伯承深知苏联红军的实力与战术特性,因此1927年底,他被组织送至苏联学习。他在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又转到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

他对苏军的军队组织与战术特性有深入的了解。同时,他也明白苏联红军中的几乎所有军官都毕业于军事学院,并经过二战的洗礼,其素质被认为是世界第一。

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于美军。因此,虽然解放军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但和平并不会轻易到来。在这个落后就会挨打的世界,解放军需要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战经验的一线指战员,以确保国防无虞。

在刘伯承元帅的详细陈述后,毛主席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同意了刘伯承的建议。

根据中央军委的要求,毛主席指示刘伯承建立一座现代化的军事学院,旨在为未来的战争培养具备多兵种综合能力的高素质解放军人才。

1951年1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在南京正式成立,刘伯承元帅担任院长兼政治委员。为了把这所学院办成培养解放军高级指挥人员和高级参谋的学院,刘伯承不惜牺牲自己的身体健康,精心挑选并培训各个系的导师,亲自主笔编写并翻译学院的通用教材。

在学院初创阶段,同事们经常能看到刘帅在办公室里日夜忙碌,即使秘书再三劝说他休息,他也坚决不肯,只怕错过一分一秒。

在导师和教材准备完毕后,刘伯承亲自出面,协同林彪、陈赓、粟裕等人从全国范围内选调了一批解放军将领进入学院学习。

在粟裕将军来南京之前,这些解放军将领们大多担任军长、师长、军政委和兵团参谋等职务,负责指挥千军万马。然而,当他们来到学院后,便从指挥者转变为普通学员。

好在,院长刘伯承以其深邃的智慧和威望,成功地“镇住”了这些身经百战的将领们。随着一批批学员的入院,刘伯承元帅先后创立了海军、空军、炮兵、防化、情报等系,为我军丰富兵种指挥体系建立了突出的贡献。

自此之后,刘伯承元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之中。他不仅要关注学院每一个系的教学情况,还要深入研究世界上其他国家军队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从中总结出可供建设我军的经验。

在整个50年代中,由于潜心治学,刘伯承元帅很少出现在公众面前,他的身影和消息也非常罕见。

1962年,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刘伯承将军从学院回到一线指挥岗位。回顾1959年,印度支持西藏农奴主叛乱,企图破坏西藏解放成果。

我人民解放军快速反应,西藏叛乱很快被平息。西藏叛乱失败后,印度政府不死心,要求中国政府将中印边境1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归印度,以英国殖民时期划定的分界线为由。

面对这一无理要求,我国政府坚决拒绝。印度因此开始实施“蚕食政策”,企图一步步侵占我国领土,达到既定状态。

印度的意图并非单纯的领土扩张,而是背后受到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的鼓动。1958年,我国与美苏交恶,国际形势陡然恶化。

在这种情况下,印度趁火打劫,试图侵占我国领土。毛主席并未立即使用武力,而是希望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争端。然而,印度方以为中国惧怕他们,不仅未重返谈判桌,反而加剧了边境地区的冲突。

1962年,印度总理尼赫鲁公开宣布,要用军事力量对付中国,并命令将中国军队驱逐出境。

面对印度军队的挑衅和无理行为,党中央决定坚决反击。10月4日,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受到毛主席的召见,毛主席亲自询问他关于印军战斗力及西藏军区能否战胜的问题。

张国华坚定地回答:“请主席放心,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守卫祖国每一寸领土。”为了制定更为详细的作战方案,毛主席还与周总理以及中央其他同志进行了深入讨论。

在此基础上,周总理特意拨通了刘伯承的电话,询问他的看法和建议。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战胜任何来犯之敌,守护好祖国的每一寸领土。

刘伯承谨慎地回答说:“西藏地势复杂,我尚未亲临实地考察,因此不便轻易做出判断。但可以肯定的是,印度军队的挑衅行为背后有美苏两国的试探,我们不能冲动行事,需要全面考虑。

尽管如此,我相信我们的解放军有能力让主席、总理以及全国人民安心。”张国华,西藏军区司令员,年轻气盛,才47岁,与刘伯承相比显得更为直接和血性。

刘伯承年长一些,已经70岁,比张国华更稳重,眼光更为开阔。不管他们的观点有何不同,印军大规模武装入侵已是事实,解放军必须有所回应,否则印军会变得更加嚣张。

毛主席命令对越境的印军进行还击,强调出手就必须雷霆万钧,打出我们的威名。然而,毕竟和印军的交手是第一次,没有人敢说有百分百的把握。

为防止意外发生,毛主席让刘伯承前往西藏军区坐镇,有他在,中央军委可以放心。张国华是二野出身,是刘伯承的下属,因此由他指挥调度最为合适。

刘伯承虽然曾是二野的领导,但这次他只是来当个编外参谋,具体如何打还是要由张国华和其他老二野的将领们来决定。

刘伯承明白中央让他来坐镇,他不能抢风头。张国华等将领是未来二十年解放军的中坚力量,他这个70岁的老领导只要配合好即可。

刘帅的心思张国华也明白,他感动之余,决定尊重刘伯承,让他坐在主指挥的位置上。这些当年跟着刘帅学打仗的人,无论年龄增长多少,对刘伯承的尊重始终如一。

1962年10月20日,对印自卫反击战爆发。刘帅在战前特别提醒大家,印军曾参加过二战,不能掉以轻心。于是前线的解放军都将印军当作朝战时的联合国军来对待,可刚一接触,解放军战士们就发现了问题。

印军的阵仗可能不会输给世界上任何一支军队,但他们并不懂得隐藏兵力,大摇大摆地把所有部队都布置在可见视野内,以为解放军已经被他们吓破了胆,不敢还手。

因此当解放军突然发起进攻时,这些印军立刻陷入了混乱,本来负责侧翼防卫的不打招呼就往后方跑,前头的部队稍一接触解放军,立刻就不顾阵型被冲散,四散逃开。

战争进行得异常顺利,张国华都有些惊讶。他考虑到后勤运输的困难,已经做好了艰苦战斗的准备。然而,当前线部队第一次向敌人发起攻击时,敌人的阵型瞬间被冲散。

由于步兵逃跑过快,他们的火炮和辎重部队被解放军迅速消灭。第一阶段战事结束后,一位负责追击的解放军团长感叹道:“在战斗开始前,师长反复告诫我不要轻敌,要把印度军队当成强大的美国军队来对待。

但是今天打完,我觉得印度军队还不如当年的国民党杂牌军。”起初,解放军以为印度军队的异常溃退是一种诱敌计策,因此他们谨慎地追击,没有放快脚步。

然而,当印度军队的后勤和火炮部队都在解放军的视线范围内时,他们才意识到,印度军队确实很脆弱。

捷报从前方传至军区总部,再转达至中央,每个人的心情都变得兴奋起来。经过三年的忍耐,我们终于有机会向印度人反击了。

然而,此刻,刘伯承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情绪波动。他紧紧盯着地图,在图上某个区域画了一个圈,说道:“印度军队还没有真正失败,这个地方地形险要,且紧邻下方的平原,他们很容易就能在这里增兵,然后以此为突破点攻击我们的侧翼。”

刘帅的话让原本热闹的指挥部瞬间变得安静下来,接着,他拨通了前线的电话,严肃地说:“你们必须加快公路的修复工作,尽快把物资运过去,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刘伯承在挂断电话后,对张国华说:“在这个高原战场上,后勤保障比前线战斗更为重要,我们必须考虑到前线战士们的吃穿住和医疗条件。

目前是十月下旬,根据往年的气候资料,再过一个月就将迎来大雪封山,我们必须在十二月之前将敌人的威胁全部清除。”

尽管前线战事顺利,当所有人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时,刘伯承仍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站在全局上考虑问题,这正是将才与帅才的区别。

刘伯承的判断最终得到了证明。自第一阶段的战事结束以来,印度政府并未接受中国政府的谈判要求,反而不断向前线增兵。

我方正在紧锣密鼓地修复公路、储备物资,只待印军再次发动攻击。

“印军这是背紧肚松,铜头锡尾。”张国华迅速理解了刘伯承的意思,制定出了新的战术。他命令前线部队,以少量兵力牵制住敌军,主力部队则采取灵活的战术,对敌军进行纵深穿插,直击敌人的核心阵地。

有了上一次的经验,这一次的解放军部队也更加自信,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技能,大胆穿插,大胆进攻。自16日战斗正式打响之后,仅仅两天不到的功夫,印军阵线就被我穿插的部队彻底打乱,接下来的时间,就是将被分割的七零八落的印军集团一一击败。

在五天的第二阶段战役结束后,到11月21日,印军惨遭我军全军覆没。在这次战斗中,我军共计歼灭印军9000余人,俘虏4300多人。

毛主席听到这个消息后,兴奋地说:“很好,印军被打疼了,至少十年内不会再轻举妄动。”在对印自卫作战中,张国华因其出色的指挥表现,战绩显著,不久后就被晋升为中央军委成员。

而刘伯承元帅,则是在此战中参与指挥的最后一战,但他并未感到特别的喜悦。

在向毛主席汇报工作时,他对西藏军区的同志们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却对自己只字未提。从西藏军区归来后,刘伯承又返回学院,为中国未来的国防事业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

刘帅的沉稳果敢,以及他总能抓住战场关键环节的指挥风格,深深地影响了我军的一大批中坚干部。

他的内敛谦逊,为我军新一代领导者的崭露头角创造了环境,这种才干和襟怀,直至今日,仍值得我们景仰和追忆。

举报/反馈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