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2024年年初,加拿大移民部长表示,要削减国家学生数量,以应对逐渐增大的住房和医疗压力。

从该声明来看,加拿大的住房和医疗,是因为国际学生的增多,而不能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

但是事实上,加拿大的医疗弊端一直都在,甚至在救治过程中屡次出现错误判断,影响病人正常治疗。

近日,一篇标题为《我妻之死》的文章,记录了作者妻子在加拿大就诊并去世的过程,由此将加拿大的医疗系统推向风口浪尖。

加拿大的医疗系统到底有多不尽人意,文章作者的家人,又遭遇了什么呢?

“迟钝”的加拿大医疗

2019年,弗雷泽研究所针对28个发达国家的医疗系统,制作了详细的排名,加拿大的表现让人相当失望。

数据显示,加拿大医疗支出占本国GDP的比例较高,在所有统计国家中是第二。

不过医疗资源的排名却很低,每千人对应的医生数量,仅能排到名单中的26位,治疗性护理床的数量也是倒数。

不难判断,加拿大在医疗方面的支出高,但是真正用于医疗的人力和设备却很少。

在资源不够充足的情况下,必然会增加医疗事故的发生几率。

在加拿大就医需要预约,当天成功预约的患者占总患者的43%,在10个统计目标国中,位于倒数第一。

预约成功后,就诊的效率也慢到让人难以接受。

这份报告发布后,有人表示加拿大的的医疗体系很不合理,预约了阑尾炎手术,结果到了医院还要等,十几个小时后才开始做手术。

事实上,这么低的效率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在2013年,看病慢的问题已经很严重。

根据央视记者报道,新移民到加拿大的人,都会遇到看病慢的问题。

苏先生移民到加拿大有30多年,拥有永久居住权,也顺利申请为加拿大公民。

2012年,苏先生去玛格丽特公主医院切除肿瘤;

2013年1月,又感觉身体不适,便预约了医生,对身体进行细致的检查。

经过繁琐的检测,医生最终得出的结论是病症复发,需要再次做手术。

不过,一直到5月份,苏先生依然没有等到手术。

在与医院的沟通中,他了解到目前手术还在排期中,不能确定正式治疗的时间。

肿瘤会随着时间推移而生长,一旦放任不管或者错过了最佳的治疗周期,就会不断恶化,甚至变为癌症。

苏先生等了这么久,始终没有等到正式手术,从人身安全来说,已经酿成了十分严重的后果。

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好买机票飞到中国治疗。

由于加拿大对出国人员的外出周期及对应的权益有严格要求,导致苏先生不能在中国长期住院,只能坐飞机往返于中国与加拿大之间。

即使是路程较为麻烦,苏先生也觉得值得,毕竟如果只考虑加拿大的医疗,还不知道何时才能做手术。

用自己的性命赌加拿大医院的手术时间,是不合算的。

从宏观的制度层面来说,加拿大的医疗体系十分具有其特殊性。

家庭医生是大多数加拿大公民接触到的医护人员,每个社区都会有家庭医生。

一般发烧感冒,都可在家庭医生的工作室进行诊断,如果需要深度检查,则需要先开转诊单或者体检报告。

首先,体检需要预约;其次,体检报告的出具周期较长,大概是2周左右。

拿到体检报告或转诊单后,去医院就医同样需要预约。

据统计,这段时间的平均等待周期是19周,也就是4个月多一些。

一般急症患者需要尽快治疗,无法等待4个月,在这种医疗体系下,就导致了很多人不得不外出就医。

以肿瘤为例,如果在前期及时切除,再配合药物治疗,完全有康复的希望。

但是如果在加拿大接受治疗,并等待4个月再做手术,给肿瘤足够的扩散时间,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基于这个问题,加拿大各界都在呼吁医改,但是每次都是呼声很高,真正改善的地方很少。

这其中具有十分复杂的原因,既有人口增长带来的压力,也有人口老龄化所加重的医疗负担,当然加拿大官方在协调方面也有疏忽的地方。

总之,在加拿大就医是需要具备足够耐心和魄力的事情,否则苏先生不会甘愿频繁来中国就医了。

《我妻之死》缘由

今年4月,一篇为《我妻之死》的文章在网上发布,引起人们对加拿大医疗体系的热议。

内容中,作者的妻子在就医期间,因为误诊而影响了病情,并在相对缓慢的医疗过程中,耽误了最佳的就诊周期。

在短短的时间内,患者从前期相对不适的轻微症状,慢慢恶化为癌症晚期,最终撒手人寰。

这件事发生在加拿大华人一家五口身上,患者是家庭中的女主人张女士。

2023年8月,张女士做过一次下颌手术。

由于这次手术需要去医院诊治,所以相关机构对张女士进行了全面体检,报告中没有发现异常现象。

10月,张女士出现恶心、咳嗽、睡眠不佳等症状。

11月7日,血检报告中发现癌症筛查异常。

由于张女士有胃痛的毛病,因此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这次病症的严重性,而是继续预约了第二次体检。

11月9日,张女士身体再度不适,不得不请假去医院治疗。

经医生初步诊断,可能是肺结核或者急性肺炎,并在张女士身上保留了一个置留针头,以方便后期治疗。

到现在,不管是张女士一家还是医护人员,并没有将癌症列为主要排查目标。

11月10日,张女士去医院体检,因为加拿大当地医疗效率问题,并没有如愿体检。

不过了解到对方有肺结核的可能,护士为张女士办理了住院手续。

11月11日上午,医生为张女士抽掉肺部积液,疼痛有所缓解。

但是到了晚上,张女士的血氧忽然变低,不得不通过吸氧维持正常体征。

之后两天是休息日,无法拿到体检结果,连医院也很冷清。

在这两天时间里,张女士没有得到任何药物或者实质性治疗。

不过夫妻二人相对乐观,因为正值青壮年的张女士身体尚好,之前没有重病或大病的情况。

11月13日,医生告诉张女士,大概有70%可能性是肺结核,剩下的几率则是癌症。

由于体检没有出结果,具体症状还需进一步确认。

在等待体检结果的时间里,张女士的身体反复在恶化与缓解之间波动,由于没有确诊,张女士在这段时间里依然没有吃药。

唯一令她开心的是,商学院为她颁发了硕士学位证,并寄到了医院。

在等待体检的过程中,护士又告诉张女士,他们并没有在痰培养中发现结核,背后意思已经不难想象。

不是结核,那癌症的概率就增大了。

张女士在给丈夫发信息时表示,要做好最坏的打算。

11月17日中午,医生终于来了,带来的结果是癌症晚期,已经没有办法做手术,只能通过放疗或者化疗的方式控制病情,尽可能延长生命。

得知结果的张女士给丈夫发了三个字:对不起

对于张女士的情况,医院表示要制定治疗方案。

但这个方案并没有在当天敲定,同时第二天是双休,所以最终方案要等到下周。

11月20日,张女士确诊为肺腺癌,并开始做基因检测,确认靶向药。

医院告诉张女士,目前不确定因素很多,不能断定病情走向,不过再生活几年时间应该没问题。

上午九点,张女士吃了第一颗靶向药,一家人持续变糟的心情终于缓解了一些。

不过到了中午,张女士的身体状况突然恶化,经过检查,是心脏出现了积液。

也就是说,病情进一步恶化,已经从肺部蔓延到了心脏位置。

由于基因检测结果还没有出来,医生建议继续吃原定的靶向药。

如果基因结果出来,并且确定靶向药吃错了,就要更换靶向药。

按照当时的情况,张女士并没有更好的选择,于是听从医生安排,继续吃指定的靶向药。

11月22日,张女士的情况又发生了恶化,开始有呼吸呛痰、胸口痛、血氧不稳、心跳飙升的症状。

经过医生紧急治疗,这些情况慢慢缓解,但是张女士的身体已经十分虚弱。

张女士的病情恶化速度很快,原本医生只建议继续吃靶向药,到了第二天又改变方案,想为张女士进行心包膜的穿刺手术。

这场手术比较成功,引出了180毫升心包液。

虽然问题暂时得到了缓解,但是张女士已经开始出现幻觉,身体虚弱的情况更加严重,大多时间处于半睡半醒状态。

之后的几天时间里,张女士的身体频繁出现不稳定表现,几乎需要医护人员全程陪护。

11月25日,医生表示,她的身体状况已经极度虚弱,可能撑不到天亮。

张女士的意志力很强,即使在医生的悲观判断下,依然没有放弃求生的希望。

但是事情到了这一步,她活下去的可能性已经很小了。

11月27日,张女士的右肺也出现了肿瘤。

但是处于濒死状态的她忽然在下午清醒过来,血氧水平也好了很多,这让一家人重获希望。

11月28日,医生劝张女士放弃治疗,得到对方的拒绝。

当时张女士已经不能正常发送信息,于是托前来探病的闺蜜告诉丈夫:

他们想放弃,你要替我坚持。

下午,医生告诉张女士,基因检测结果出来了。

之前使用的靶向药是错的,而真正对应此癌症的靶向药,无法在加拿大找到。

得知消息的张女士万念俱灰,最终同意了医生的建议,放弃治疗。

医生将药物注射到张女士体内,此后她便处于半植物人状态,直到死亡。

按照医生的描述,这是临终关怀,从实质上讲,就是安乐死。

11月30日,37岁的张女士停止心跳,离开了这个世界。

在她去世后,丈夫一直陷入深深的悲痛中,并写下了《我妻之死》这篇文章。

从11月17号确定为癌症晚期,到11月30日去世,只过了13天。

加拿大医疗之殇

以上医疗遭遇并不是个例。

最近几十年时间里,加拿大的医疗问题始终没有较大改善,生活在加拿大的华人,甚至连找个家庭医生都很难。

根据《环球华报》文章,加拿大的医疗体系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好,尤其是新移民,很难享受到加拿大医疗带来的福利。

李女士移民加拿大已经有几年时间了,非常想找个家庭医生进行体检。

但即使有朋友的引荐,有的家庭医生也表示不接纳新病人。

李女士数次碰壁后并没有放弃,最终找到了一名愿意与她见面的家庭医生。

在见面之前,对方询问了李女士的姓名、电话、住址、生日等各种信息,而关于见面的具体时间,是在一个月之后了。

李女士表示,自己要等一个月时间才能见到医生,而且这只是单纯的见面,并不是检查身体。

住在温哥华的班先生也有类似经历,甚至他的情况更糟。

班先生在加拿大生活了十几年,已经有了固定的家庭医生。

有一次他出现便血的情况,与家庭医生沟通后,初步判断为结肠上长了东西,要到专科医院详细检查。

在加拿大,所有医疗项目都要预约,去专科医院检查更是如此,但是过了半年时间,班先生还是没有等到检查通知。

无奈之下,他只好到中国治疗,仅花了10天时间就完成了手术。

2017年,加拿大健康信息和血液服务中心,发布了2016年加拿大医疗数据报告。

报告中表示,2016年共完成了2903例器官移植手术,同时有4492名患者在等候名单上,暂时无法进行治疗。

在这份等候名单中,有260人因没有等到手术而死亡。

可见加拿大的医疗体系已经沦落到了何种地步。

明明是发达国家,拥有很高的医疗福利,事实上却不能及时救治民众的生命,甚至还耽误治疗时间。

在如此现状下,再高的福利又有什么用呢?

总结:

加拿大医疗不合理的问题,其实不只是困扰着患者,部分医生也对此感到难以接受。

在2024年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蒙特利尔癌症研究所的前列腺癌主任抱怨道:

我每天都要治疗太多因诊断延误,而最终死亡的病人。

从这个角度来说,加拿大的主要问题还是医疗资源不够,明明每年都在加大拨款,可实际情况却不能令人满意。

或许,加拿大的有关部门真的要好好反思一下了。

参考资料

《加拿大:看病不难,看病“慢”》央视网

http://opinion.cntv.cn/2013/11/12/ARTI1384235129794896.shtml

《加拿大看病不要钱,要命》界面新闻

https://m.jiemian.com/article/3782476.html

《华人亲述温哥华看病难:医疗福利只是镜花水月》中国新闻网

https://www.chinanews.com.cn/hr/2010/08-04/2445777.shtml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