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未经授权,禁止搬运,违者必究”】

你知道2021年9月份,东北电力出现缺口、“拉闸限电”这起事故吗?

身处停电漩涡中心的那批人,突然两眼一黑回到了原始状态,电视打不开、灯火无法点亮,就连手机也没有信号。

那个时候,他们的生活好像停摆了一样,大家除了拿着板凳、报纸坐在楼下闲聊外,好像也找不到其他任何乐趣。

一轮明月远远照不进现代人的生活,突然消失的“火光”让所有人措手不及,我突然想到一件事:古人既没有打火机,又没有火柴,他们又是怎样生活的呢?

钻木取火的意义

在日常工作或学习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许许多多有趣的事情,但你知道“钻木取火”是怎么来的吗?

相传在远古时期,一场天雷引发的山火烧死了大量的动物,人们在探索中第一次尝到了“熟食”的滋味,自此之后,大家开始守护火堆,捡来树枝不让其熄灭。

可惜百密一疏的事情终究还是发生了,看管火堆的人睡着了,火也就随之熄灭了。

后来有个人发现啄木鸟啄木的时候,偶尔会有火星蹦出,于是他拿着木棒对着另一块木头猛钻,最终点燃了木头,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

凭借“钻木取火”的伟大贡献,此人被众人推举为人类领袖,就是我们熟知的燧人氏。

要知道,燧人氏还有着“中华始祖、上古三皇之首、燧皇”等诸多尊称,能够传颂至今,足以见得华夏民族对于他取火“神迹”的感恩怀德。

他引燃了木头,不仅为人们驱散了黑暗,收获了温暖,而且威慑了野兽,吃上了健康的熟肉,在我看来,这就是全人类进步的一大步。

除了“钻木取火”这种传统的生火方式外,古人还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呢?

黑科技——火折子

影视古装剧中,拿出火折子一吹就能引火的镜头,相信大家都见过吧?这不是过分杜撰,古代真真正正的存在这种黑科技。

火折子的原理并不复杂,它利用了易燃物质“复燃”的物理特性,通过控制氧气环境来达到引火的最终目的。

运用同样的原理,人们甚至还衍生出了平民和旗舰两种版本的火折子。

平民版本的火折子就是用粗糙的草纸卷成小竹筒内壁的大小,最后点燃插入竹筒,盖住透气用的盖子。

需要使用时打开盖子吹气即可复燃,但对使用者的吹气方式有一定的技巧要求,需要短促有力的“送气”才行。

而有钱人用的火折子则是白薯蔓浸水后锤扁,加入棉花芦苇后继续锤实,晒干后加入硝石、硫磺、松香等易燃物和香料,成型后拧成绳状,把明火吹至燃灭中间态时放在竹筒里,需要使用时,基本遇氧即燃。

改良版火折子——西洋火柴

“请不要吸入气体,肺部患者禁用。”这行字偶尔出现在火柴盒子上,商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保证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那么,最早的火柴原料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呢?

几百年前,英国化学家约翰·沃克,偶然在实验中创造出一种奇怪的物质,其中的主要成分为三硫化锑、氯酸钾、树胶等物质,这也是一款好用的火柴。

但在燃烧过程中,人们发现锑化合物会发出有毒的刺鼻气体,对人体健康会有一定的危害性,因此没有大量推广。

直到3年后,有人用黄磷作为基础材料改良了火柴的“臭毛病”,但不改还好,这一改差点导致磷中毒集体爆发。

后来黄磷被新材料红磷替代,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材料毒性的问题,只不过磷物质燃点极低的特性,让火柴仍然是一个安全隐患。

一直到1855年,化学家伦德斯特罗姆将易燃物和引燃物分开处理,也就有了初代“安全火柴”,而他也因此收获了瑞典火柴之父的美名,商人们在看到火柴身上存在巨大的利益时,纷纷投入其中。

其实早在“西洋火柴”出现前的1300多年,我国就已经有了自己的火柴雏形。

史料记载,早在南北朝时期,宫女们就已经知道用涂满硫磺的木棒借助火石生火,这点社会文化史料《清异录》亦有记载:有智者,批衫条染硫磺,置之待用,一与火遇,得焰穗然。

这些足以见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准确来说,1892年以后,我国大举兴建火柴工业才打破了火柴是“宫廷御用”的商业壁垒,仅用三十多年的时间,就发展成了远销海外的大中华火柴公司,不得不说这就像是“中华崛起”的缩影一般,打败外资,成为外资。

当然,火柴的贡献还远不止如此,它还带动起了烟草行业的繁荣发展。

火镰取火

除了上述生火方式外,人们还通过打击燧石产生火花,加上易燃的火绒就可以达到引火的目的。

由于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镰”形的铁器更容易让燧石打出火花,也就有了火镰的得名。

说到火镰的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的春秋时期,随着冶铁技术的出现,这种打击取火的方式也被逐渐广泛运用,但真正把火镰推广到极致还要属清朝时期,这种功能单一的取火工具被赋予了权力、身份的象征。

在清朝,火镰的普及程度绝对不亚于今天的手机,甚至分化出了包括民用、军用、御用和装饰功能的火镰,外形也区分成贵族、豪气和文雅三大流派,可以说火镰已经成为了彼时的硬通货,拥有了相当高的文化价值。

遗憾的是,“火镰文化”也随着清政府的衰亡而被终结,由于接连对外战争的失利,被敲开国门的清政府被迫接受了大量外商和西洋货涌入了中国市场,“洋火”也逐渐代替了火镰,站到了历史舞台之上。

时代变迁,曾经风靡一时的取火工具如今都静静地躺在了博物馆之中。

透过玻璃,我看到了过往历史的文化沉淀,也看到了独属于中国劳动者最朴实无华的智慧,但更多的感触此刻却是遗憾。

我国曾有如此灿烂的文化,泱泱大国孕育了无数文明的火种,却缺席了国际舞台如此之久,实在让人感到惋惜。

不过,今日之中国,正燃起一场燎原大火,将过去的不甘和屈辱通通燃尽,也让祖国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我们的荣幸,亦是世界的荣幸。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