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交易市场迎来历史性时刻!

在此前连续五日上涨的基础上,4月24日,碳价上涨0.99%,至100.59元/吨,盘中最高价101.51元/吨,这是自全国碳交易市场成立以来碳价首次突破百元大关。4月25日,碳价再创新高,上涨1.81%,至102.41元/吨,走出连续七天上涨态势。相比全国碳市场初启日48元/吨的开盘价,当前碳价涨幅已达113.35%。

利好政策频出提振碳价

碳价是碳市场活跃度的重要风向标。事实上,自今年1月中旬起,全国碳市场碳价就开始持续走高。以4月25日收盘价计算,全国碳市场碳价今年以来已累计上涨33.32%。价格上涨的同时,交易量也持续扩大。数据显示,全国碳市场3月日均成交量为16.97万吨,较2月增长5.8%。

据了解,我国自2011年起先后建立8个试点碳市场。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启动上线交易,首批纳入2162家发电企业,2021年覆盖排放量超45亿吨。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限于现货交易,参与方主要是与碳排放相关的企业,以电力企业为主,不允许重点排放单位以外的机构或个人入市交易,市场相对封闭。

目前碳市场已经完成了两个履约周期,第一个履约周期是2019—2020年,第二个履约周期为2021—2022年。生态环境部的数据显示,和第一个履约周期相比,第二个履约周期市场活跃度有明显提升。截至去年年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达到4.4亿吨,成交额约249亿元。第二个履约周期成交量比第一个履约周期增长19%,成交额比第一个履约周期增长89%。碳价整体呈现平稳上涨态势,由启动时的每吨48元上涨至每吨80元,上涨66%。第二个履约周期企业参与交易的积极性明显提升,82%的企业参与交易,企业参与率比第一个履约周期上升近50%。截至4月25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4.55亿吨,累计成交额260.65亿元。

对于非履约期碳价持续走高的原因,安永大中华区金融服务、可持续发展服务合伙人李菁认为,政策是现阶段提振碳市场、影响碳价的关键驱动力。《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将于5月1日生效,与之前的管理办法不同,该条例为行政法规,具有强制执行力,且惩罚力度相比之前大了很多,对企业履约的敦促力度也大很多。另外,今年1月份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也有促进作用。此外,今年全国两会以来,传出进一步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等各项措施,释放出全国碳市场行业扩容的强烈信号,或将刺激碳价持续走高。

当前全国碳市场已步入第三个履约周期。从市场角度看,中信期货创新发展部负责人朱子悦认为,履约企业惜售持有配额,缺乏流动性助涨碳价。“重点排放单位目前持有的2019年度配额、2020年度配额、2021年度配额和2022年度配额均可用于2021年度、2022年度清缴履约,也可用于交易。”朱子悦解释,目前来看,历史年份配额至少能结转至下一履约期,由于历史配额价格较低,因此在配额价格上行且企业在未来仍有配额履约需求时,重点排放单位会惜售。与此同时,价格预期持续上行时,希望提前购买配额的企业增多,流动性收紧,价格上行幅度会加大。

碳价或持续走高

碳价后市怎么走?李菁认为,随着未来全国碳市场逐步纳入更多行业,以及扩大配额拍卖比例、完善配套制度标准,预计全国碳市场碳价还将持续走高。

据了解,今年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以及《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正式公布以来,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扩容也迫在眉睫。今年2月,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在国新办举行的政策例行吹风会上透露,已开展全国碳市场扩围的专项研究。相关技术文件起草工作基本完成,生态环境部争取尽快实现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首次扩围。此外,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4年将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同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此建设更成熟的碳市场。

今年3月,全国碳市场迎来扩容信号。生态环境部发布通知称,面向社会就铝冶炼行业的《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和《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查技术指南》公开征求意见。业内认为,国内电解铝行业将继电力行业之后,成为第二个被强制纳入碳市场的行业。

短期来看,朱子悦认为,看涨预期叠流动性紧缩,碳价短期或继续上涨,价格调整及方向变化或需等待2024年下半年碳市场相关政策落地和CCER市场签发量。“从政策端来看,配额结转方案影响存量配额出售情绪,若2021年、2022年度配额提出具体的有效期,或提高企业出售配额的积极性,碳价或有下行。”朱子悦表示,预计第一批CCER将在2024年下半年签发,短期配额供给增加或压制碳价。

长期来看,朱子悦认为碳价持续上行。“碳价本质反映社会减排成本,随着未来社会减排成本边际增长,碳价将跟随上涨。”朱子悦解释,碳市场配额供应持续缩减,叠加免费配额比例下降,都将助涨碳价。例如欧洲碳市场年度供给缩量为2.2%,而需求减量仅为1.74%,长期存在供需缺口。

本文源自期货日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