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每每提及安史之乱,都会说安禄山,可问题是,安禄山造反第二年就暴毙,就此谢幕了,以后就没有他的事情了,后七年基本上就是史思明的舞台了,但就是这样,史思明依旧是名声不显。几乎被无视了。但实际上,史思明对大唐伤害远超安禄山。

如果纯粹论综合能力,史思明绝对是冠出燕军诸将之右,除了资历声望不及安禄山以外,他的综合能力可能比安禄山还要高。论阴谋诡计和军事才能,史思明胜过安禄山一筹。

史思明,本名窣干,今辽宁朝阳人,突厥族。史思明是安禄山麾下三大巨头之一,他通晓六蕃语。他比安禄山大一天,二人真的是一个模子下来的,投军当兵后史思明成为一名轻骑,每次被派出打探敌情,他都有所斩获,又通晓六蕃语言,因此升为互市牙郎,负责边境贸易的中介事务。后因累立战功,知平卢军事。 后被安禄山举荐为平卢兵马使。

安禄山起兵造反之后,让史思明为范阳留守看守老巢经略河北,安禄山麾下三大名将,勇绝安守忠,智绝史思明,仁绝蔡希德。这里的智绝意思是史思明有政治头脑,绝非一勇之夫。在安禄山死后,他能够蛰伏范阳待机而动,任由在安庆绪与唐军相互厮杀,让朝廷和安庆绪闹了个两败俱伤,他坐收了最大的渔利。等到安庆绪失败之后,他暂时投降朝廷以换取回旋余地。

至德二年,安庆绪放弃洛阳,逃往邺郡。唐军的九家节度使20万大军围攻邺城数月,未能攻下,史思明统领从河北救援邺城。邺城之战以五万对六十万,一战破敌,威震天下。唐军惨败,诸军皆溃。但安庆绪在此时擅杀大将蔡希德,人心逐渐离散。

等到乾元元年的时候,史思明见安庆绪势大,二人矛盾越来越大,就以所辖十三郡及八万兵士归降朝廷,肃宗非常高兴,封史思明为归义郡王、范阳长史、御史大夫、河北节度使,其子史朝义等封为列卿,又派乌承恩与宦官李思敬前来安抚史思明,命他率部讨伐安庆绪。 实际上就是监督史思明。当年四月,肃宗任命乌承恩为河北节度副大使,又赐密旨给乌承恩让他们伺机除掉史思明。现在看这事情完全是异想天开,乌承恩带着几百个人就意图在史思明老巢除掉史思明完全是不可能的。

事情就此败露,史思明在乌承恩行囊里发现李光弼的公文,史思明大怒,将乌承恩父子及支党二百余人乱棍打死,随后史思明囚禁了李思敬,并上表朝廷抗议,肃宗派宦官安慰史思明说:“此事乃乌承恩一人所为,非是朕与李光弼之意,他被杀是罪有应得,这翻脸不认人嘴脸也是没谁了,应该说,史思明二次造反既有自己本身的原因,也有唐素宗原因,进一步来说,唐肃宗行为加速并激化史思明造反的理由。

史思明二度造反,此时他刚刚归降不过一年,随即史思明自称应天皇帝,史称“范阳夜变”。紧接着,史思明在河阳、怀州等地大败李光弼,声威更甚。单论军事才能,史思明是同时代最强将领,在百分之情况下,他能打98分。李光弼能打99分,所以双方能够打得有来有去,互有胜负。

史思明治军军令极严,但同时赏罚也非常得公正。这一点保证了军队作为杀人机器的基本驱动力,而史思明最终被儿子和部下所杀,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的这一特点。再就是史思明用兵特别的诡诈。与安禄山相比,在政治方面并不是很突出,但是用兵的诡诈方面则超过安禄山。第三,史思明用兵没有军纪可言,每攻陷城池,他几乎都要杀光老弱男丁,以壮丁为挑夫,把妇女奸淫殆遍,财物抢掠一空,因此部下士气极高,几乎无往而不胜。当然,这种凶残也包括对自己人,部下若稍有不如意可能就被他杀掉甚至灭族。当然这么干也导致治理地方不稳固。

而史思明这种特点也造成了他个人的性格上的缺陷,他薄恩寡义,无比冷血。这也是他最终被儿子杀死的原因之一。

安禄山部下诸将中,高邈颇有智谋,知道李光弼有将才,曾劝安禄山延请李光弼入幕,任命李为左司马。安禄山当时脑子可能暂时短路没有采纳高邈的建议,但不久就后悔了。安禄山为失去李光弼感到可惜,但上天就是这么诡异,在生出了史思明这样的人同时,又生出了他的天然克星——李光弼。

李光弼似乎是另一属性的史思明:治军极严,军令面前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用兵奇计迭出,特别善于揣摩人心、因势利导、随机应变、以少胜多,犹如孙、吴再生,简直就是兵法中“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的活典型。可以说,两人各方面都很类似,只是李光弼在各个方面总是比史思明高出一筹。说实话,就军事能力而言,李光弼远胜郭子仪。

在与李光弼的战斗中,史思明虽然兵力总占优势,但几乎没怎么赢过。而与史思明的战斗,基本都是李光弼的经典战役。河北攻防战,河阳之战,尤其太原保卫战:李光弼带着不满万人的团练军,对抗史思明统帅的十万叛军精锐,双方血战50多天,李光弼歼敌七万多,其过程跌宕起伏、精彩纷呈,成为军事史上的一大经典战役。可以说李光弼每一次都能把史思明的心思摸得透透的。面对李光弼,估计史思明也曾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

不过,史思明最终走上了跟安禄山一模一样的归宿。史思明在礓子阪被李光弼击败后全军退守永宁。史思明派儿子史朝义修筑三角城,囤积粮食,以期再战。在工事还没完备时,史思明前来巡视,发现军事工程做的很不稳固,就把儿子臭骂一顿,遂斥责史朝义,并说:“等我拿下了陕州,就杀掉你这个坏事的家伙。”史朝义在部将的怂恿下,决定步安庆绪后尘,将亲爹史思明给杀了。史思明尽管聪明一世,机关算尽,最后居然死于儿子之手,他与安禄山一样,同为被亲儿子干掉的乱世枭雄,两人回忆起当初,该作何感想呢?

安史之乱平定于广德元年,唐军追斩史朝义,余部叛军只是名义上归附朝廷,实际继续割据一方。之后的100多年,叛军余部的河朔三镇,宦官,党争和藩镇一直是大唐朝廷的三大心腹大患,而唐朝实际上就亡于藩镇。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