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时,国家颁布了寻找抗战老兵的条例,于是全国上下掀起了一阵寻找抗战老兵的狂潮,在四川地区的老君村那里也不例外,工作人员通过在老君村附近四处走访之后,找到了许多当年为国家做出过贡献。 如今隐姓埋名的老兵,就在工作人员大规模搜查之后,准备做收尾工作时,这时一辆电动三轮车停到了工作人员的面前,从车上下来的是一位94岁的老人,老人下车之后对工作人员说:自己也是抗战老兵,老人在说完这句话之后,村子里一些人就坐不住了:“老张,你也是抗战老兵? 怎么之前没听你说过呢?你该不会是看着别人拿着补助,你也眼红了吧哈哈”。老人听完村民们的话之后,二话没说,直接掏出了3枚特等功勋章。 村子里的人看到这3枚特等功勋章,谁也不敢再多说什么了。后来,工作人员为老人恢复了抗战老兵的身份。那么这位老人到底是谁呢?他又为什么有3枚特等功勋章呢?

这位老人名叫张良荣,出生在四川省老君村附近,张良荣自幼家境贫寒,所以他并没有读过什么书,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张良荣做起了生意,成为了当地的一个小商贩。 但是当时的时局非常的不安定,张良荣每次在做生意时,都会受到国民党军官的欺压,在被欺压很多次后的张良荣一气之下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48年,张良荣正式入伍,入伍之后,张良荣被分配到了刘伯承元帅的麾下服役。当时正值解放战争时期,所以张良荣在从军之后,并没有受到什么精密的训练就走上了战场,并且,当时我军的武器装备还比较落后,所以我军在与敌人交战的过程中只能是通过硬拼来获取胜利或者是从敌人那里缴获一些先进的武器。

在一次战斗中,我军在敌人坦克的必经之地买好了炸药,并且放好了引线,就等着敌人的坦克从我军埋伏好的位置经过。 当敌人的坦克真正过来的时刻,张良荣主动上前拉开了炸弹的引线,但是令我军意想不到的是,炸药没有爆炸,于是张良荣就加大了力气再次用力的拉那条引线,最终炸药终于顺利的爆炸了。 但是,由于引线的问题,敌人的坦克已经开出了我军的伏击圈,所以此时炸药爆炸已经对敌人没有任何影响了,只见这时的张良荣眼疾手快,拿起炸药包就朝着敌人的坦克扔了过去,当时张良荣的战友还没有反应过来,所以张良荣夺了战友手中的炸药包,拉开引线之后又向敌人的第二辆坦克扔了过去,就这样,张良荣凭借着一己之力,炸毁了敌人的两辆坦克。 但是张良荣的行为,也让他彻底地暴露了自己的位置,于是敌人开始对张良荣所处的位置进行了猛烈的攻击,炮弹向雨点儿般朝着张良荣飞过来,最终,张良荣没有躲开那些炮弹,不幸被击中了。

张良荣被击中后,昏迷了整整三天三夜。醒来后的他再次见到自己的战友后说到:“我的父母都已经去世了,我自己也还没有娶媳妇,更没有子女,我应该为我们的革命做这些事情”。战友听完张良荣的话之后,都流下了动情的泪水。 这次战役之后,张良荣的耳朵受到了损害,听力严重的下降,但是张良荣没有时间休养,又开始收拾行囊,准备参加渡江战役。 在渡江战役中,张良荣依然奋勇作战,敢于为国家,为人民牺牲自已。最终,在万万千千的张良荣这样的士兵的努力下,我军也顺利地取得了渡江战役的胜利。 在淮海战役之后,张良荣还奉命参加了西南战役以及云南地区的剿匪运动,可以说,不管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还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张良荣都为我们的国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最终国家授予了张良荣3枚特等功勋章。

最终,功臣张良荣在新中国趋于稳定之后没有继续在部队内任职,而是选择了回到四川老家,成为了一名普通的农民。 并且张良荣也从来没有与他的子女提到了自己立下了赫赫战功的事情,张良荣的子女只知道自己的父亲曾经当过兵,其余的信息就再也没听父亲说过了。 并且据张良荣的子女所说:张良荣有一个十分宝贝的小柜子,并且小柜子还上了锁,张良荣轻易也不让人触碰,想来那个小柜子里装的就是张良荣的那3枚特等功勋章 直到2008年时,国家开始号召寻找那些参加过抗战的老兵时,94岁张良荣才打开了那个尘封已久的小柜子,拿出了自己曾今得过的3枚特等功勋章。 其实,在张良荣没有拿出那3枚特等功勋章时,村子里的许多人是对张良荣的身份表示怀疑的,大家一直都认为张良荣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但是在张良荣拿出3枚特等功勋章后,人民又对张良荣表现出了由衷的敬佩。

在国家恢复张良荣抗战老兵的身份之后,也有许多人过来采访已经94岁的张良荣老人,张良荣在回答问题时,还表现出了对于党和国家的坚定,并且张良荣还表示:虽然自己现在已经94岁了,但是如果国家有需要,他依然还是会去到战场上。 并且有记者还看到,虽然现在是和平年代,距离战争已经过去了很长时间,但是张良荣老人身上还是有很多过往的伤疤,这些伤疤是老人为国家做出贡献的证明,也是老人当年峥嵘岁月的痕迹!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