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政琢磨,现在元春刚刚归省,大节下的,应该喜庆欢乐,都作些不样之物,越想越郁闷。却考虑到贾母在跟前,不敢表现出来,勉强往下看: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庚辰本脂批:赞记宝钗制谜云:朝罢谁携两袖烟……风雨阴晴任变迁。此回未成而芹逝矣,叹叹。丁亥夏畸笏叟。在程乙本里,则明确地把这首七律诗算作林黛玉之作。我们不搞探佚,只就其内容和在全书中的地位及作用进行分析。我以为,本回回目中的制灯迷贾政悲谶语,就可以把贾政所悲分为两大类。一类关于贾府未来命运之谶,一类关于贾宝玉跟林黛玉、薛宝钗的关系发展走向之谶。也就是《红楼梦》的两条主线。一条是贾府乃至整个封建王朝的兴衰,另一条是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和薛宝钗的婚姻悲剧。那么可以肯定的是这首诗属于第二类。不管算谁的,都是悲谶。
这首七律口气似乎有点像黛玉所作,但是看其内容又极像薛宝钗命运结局的谶语。文本中贾政的悲思是放在另一首所谓薛宝钗的灯谜之后的。贾政琢磨,宝钗小小个人,作这词语太不吉祥。
贾政看完,心内自付道:“此物还倒有限,只是小小年纪,作此等言语,更觉不祥。看来皆非福寿之辈。
从书面上来看,贾政的评语出现的位置看似乎不是针对对这首诗的,但是从内容来看,似在针对薛宝钗和林黛玉两个人的。
谜底是更香,说它暗示薛宝钗将来要孤零零的寡居。与其他谜语的寓意形式才一致。薛宝钗的寡居还不是死了丈夫,而是丈夫出家了。将来宝玉虽娶宝钗为妻,但是忘不了黛玉,弃家为僧。薛宝钗就像更香一样焦首煎心。永远孤独。
薛宝钗很有学问,朝罢两袖烟是个典故,她是反过来用的,杜甫有一句诗,朝罢香烟携满袖。朝见皇帝回来身上两袖都带着朝廷的香味,这是一个官员得意心情的写照。宝钗反过来用,朝罢谁能携带着朝廷的香味。可以视为反诘:没有人能朝罢两袖烟。表明和朝廷无缘。
第二句说琴边衾里也无缘。理想的姿态应该是男的弹琴,女的红袖添香。恩爱夫妻同床共枕。但是丈夫出家了,既没有夫唱妇随,琴瑟和谐,也没有夫妻恩爱,一点儿缘分都没有。贾政看出她没有福寿,却不会想到,薛宝钗那样是因为宝玉看破红尘,出家为僧了。
程乙本里宝钗的谜语是一首七绝,谜底为竹夫人,这种寓意更明显,更直白:
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叶落分离去,恩爱夫妻不到冬。
这首谜语在某些脂本中是没有的,我们依据程乙本,把它当作宝钗所作。谜面再明显不过地不吉。薛宝钗同宝玉虽然成亲,却不能白头到老,恰恰是薛宝钗日后的命运结局。这首七绝算作薛宝钗所作也符合整体设计。
我以为不论哪种情况,也不论他是看完哪一首而发的郁闷,贾政评语式的感触都是适宜的:后来宝钗嫁给宝玉,就像荷花出水喜相逢,果然宝玉虽然跟薛宝钗举案齐眉,却始终忘不了林黛玉,夫妻二人却形同陌路,再后来宝玉出了家,就像梧桐叶落般分离去,很快就剩下宝钗独守空房。
薛家来贾府一住多年不走,谋求金玉姻缘,元春也做过表态倾向弃黛娶钗,但是贾政心里有数,一直在考查,他原本是拥黛的。加上这次看到宝钗的灯谜,看出宝钗不是有福的人,谁娶她都会倒霉。贾政本来就不喜欢薛宝钗,从此更不喜欢她了,他绝对不会支持金玉姻缘。从看到宝钗的谜语那一刻起,贾政绝不愿意接受宝钗做儿媳妇。但是薛家仗着王夫人的坚持和王子腾的威慑,决心把死靠进行到底。宝钗一直没有灰心,经过她和姨妈、母亲、哥哥的共同努力,最终实现了梦寐以求的金玉姻缘,嫁给宝玉,贾政是既没想到,也不愿看到。
贾政心里很悲伤,在那垂头沉思。贾母看儿子累了,就对贾政说,你去休息吧,我们再坐一会儿,也要散了。贾政便退出去。回至房中越想越伤悲感慨,一整夜翻来覆去竟难以成寐。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