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美国却仅有两百多年的历史,相比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美国历史显得非常短浅。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国的历史教科书中,关于中国历史的篇幅仅有区区20页,主要围绕6个历史人物展开。
究竟美国历史课本中选择了哪6个代表中国历史的人物?这其中又反映出什么历史观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01
美国教科书中的中国:以人物为核心的英雄史观
美国是一个崇尚个人英雄主义的国家,这种文化传统深深地影响着美国的历史教育,在美国广泛使用的高中历史教科书《世界历史》中,尽管仅有20页的篇幅涉及中国,但却以人物为核心,贯穿了中国历史的全部时期。
《世界历史》这本教科书的出版商是霍顿·米夫林公司,使用范围涵盖美国中部十多个州,是影响力最大的世界历史教材。
全书约1000页,对中国的描述约占9%,在介绍亚洲国家中数量最多,内容上不仅涉及政治史,也包含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书中对中国历史的描写带有明显的英雄色彩,这与美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有密切关系。
英雄主义是美国社会的一大特征,其根源可追溯到建国之初,1776年,13个殖民地在英国统治下进行独立运动,建立美利坚合众国。
当时的领袖乔治·华盛顿,被视为独立之父,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民族英雄,此后,林肯解放黑奴,里根牵头赢得冷战,等等,屡屡出现推动历史变迁的英雄人物,美国通过讴歌个人英雄,建构起国家认同,这种文化情结深植人心。
因此,美国的历史教育中也强调英雄史观,《世界历史》一书突出个人,正符合美国学生的认知模式,在书中,中国历史是通过6个核心人物的事迹来讲述的,这6位历史名人覆盖了各个朝代,以他们的业绩为标志,勾勒出中国历史的轮廓。
02
中国历史上的“千古一帝”
秦始皇,名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秦朝开国之君,将分裂了近500年的中国统一起来,功绩巨大,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被誉为“千古一帝”,是开创性的英明君主,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但是,在美国人眼中,对秦始皇的评价显然存在一定的偏差。
美国人经常拿秦始皇来和印度的阿育王进行比较,美国历史教科书中,将两人视为东方文化背景下的个人英雄主义代表。
的确,两人有共通之处,都统一了自己的国家,对本国历史影响深远,但是,秦始皇的成就要大于阿育王。
秦始皇不仅统一了中国的领土,还制定了统一的度量衡、货币、文字,建立了郡县制,推行了法家思想,奠定了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而阿育王虽统一印度,却没有在文化上真正统一,其去世后印度又迅速分裂,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其政治制度为后世所继承,影响持续深远。
美国人忽视了秦始皇面临的困难,在秦始皇之前,中国分裂近500年之久,那时诸侯势力强大、民族意识高涨,要统一六国是极其艰巨的任务。
秦始皇依靠一系列改革措施和连年用兵,终于完成了中国大一统的伟业,这充分显示出他非凡的政治手腕、军事才能和统治智慧。
第三,美国人过分强调秦始皇个人英雄主义,忽视了群臣的贡献,诸如李斯等贤臣对秦始皇的辅佐显然功不可没,秦始皇晚年采纳谗言,错误决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秦朝迅速覆亡,美国教材很少提及这一点。
在对秦始皇的历史评价上,美国人显然存在片面性,这与两国的历史文化差异有关,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秦始皇,既看到他非凡的贡献,也清醒认识他晚年的失误,以及群臣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对秦始皇有一个较为客观全面的评价。
03
汉武帝:开拓疆土的英明君主,亦为欧洲带去灾难的战神
汉武帝,中国历史上一位令人矛盾的伟大君主,他统治时期,汉朝国力鼎盛,疆域不断扩张,汉武帝采取积极进攻的军事策略,多次大败匈奴,收复汉朝故土。
同时,汉武帝派遣使者前往西域,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西域诸国纳贡汉朝,汉朝文化亦传入西域,汉武帝时,汉朝疆域达1000余万平方公里,文化辐射范围遍及亚欧各地。
然而,汉武帝的军事行动也给欧洲带去灾难,汉武帝大力进攻使匈奴人不断西迁,匈奴铁骑深入东欧,横扫欧洲城池,屠杀欧洲居民。
古罗马帝国屡战屡败,欧洲文明遭受巨大破坏,因此,西方人视汉武帝为“战神”,亦为欧洲的祸根。
汉武帝在国内政策也颇具开拓性,他提倡儒家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举奠定儒家在中国两千年间的统治地位。
他创办太学,开始科举制度,选拔人才,汉武帝时期,中国文化空前繁荣,被视为汉代文化鼎盛时期。
尽管汉武帝有失,如穷兵黩武,但他功大于过,没有汉武帝,就没有强大的汉朝,没有汉武帝,就没有繁荣的汉文化。
汉武帝开拓疆土的决心和胆识,可歌可泣,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言:“苍穹无覆,允执死理,不羞溃败之言。”汉武帝的英名,流芳千古。
04
李世民和武则天,中外史书中的中国帝王
李世民,一个传奇的帝王之名,作为唐朝的开国君主李渊之子,李世民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聪明和智慧,他曾跟随父亲东征西讨,立下赫赫战功。
李渊建立唐朝后,李世民被封为秦王,辅佐兄长李建成,但两兄弟关系并不睦,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取代兄长而登基为帝,是为唐太宗。
这样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即位过程,让李世民获得了“一个奇人一个奇事”的评价,他果断干练的政治手腕,更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出色的皇帝之一。
李世民登基后即实施一系列改革,他提倡简政放权,励精图治,并广开言路倾听百姓心声,在他的治世下,唐朝开启了鼎盛时期,史称“贞观之治”。
在外交上,李世民采取了强硬的策略,他大举征伐四方,击败突厥、灭亡薛延陀,西域各国纷纷臣服,唐朝的版图一度延伸至中亚和西亚地区,被称为“拥有四海的大唐”。
李世民开拓的丝绸之路,加速了中西文明的交流和贸易往来,他将中华文化成功带入世界舞台的中心,奠定了“华夏文明圈”的基础。
可以说,李世民开创的贞观之治,使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他作为一个射日而死的传奇英雄,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武则天,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皇帝,她当政期间,实行了一些进步的改革,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
武则天原名武曌,生于功臣世家,从小聪慧过人,14岁时入宫,得到了太宗的知遇之恩,后又得到高宗的宠幸,成为贵妃、皇后。
在高宗生病期间,武则天挺身支持朝政,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权势,高宗驾崩后,她巧妙地称制,由太后摇身一变成为女皇帝。
武则天在位期间,她采取了一些进取的改革措施,如推行科举制度,强化中央集权,发展对外关系等,她重用一些才干出众的官员,使唐朝在她手中依然强盛,尽管武周后期出现了种种弊端,但武则天毕竟也维持了几十年的太平。
一个女子在当时极端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里杀出一条血路,独自执掌朝政数十载,实属不易,她虽然也存在某些缺点或失误,但在推进历史进步方面,武则天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可以说,没有武则天,可能就没有今日追求平权的现代女性。
无论是李世民这个优秀的君主,还是武则天这个顽强的女皇,他们都给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历史遗产,当我们翻开中外的历史书籍,这两位帝王的光辉形象都会跃然纸上,成为那个大唐盛世的标志性人物。
05
孔子在中西文化中的不同地位
孔子,这个在中国文化中地位崇高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也日渐提高,由于不同文化背景带来的认知差异,中西方对孔子形象和思想体系的理解还存在一定差异。
在中国,孔子几乎被奉为圣人,他提出的仁政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成为帝王治国的准则。
他创立的儒家学说更是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之中,“仁、义、礼、智、信”的核心价值观成为中国人精神信仰的一部分。
在教育领域,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理念,奠定了中国教育的基础,在中国人心目中,孔子的地位无可替代,他几乎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每当谈及孔子,中国人都会谈起他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深邃的治国理念。
孔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那是一个群雄逐鹿、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见证着国家积弱和社会动荡,于是提出了仁政和君子之治的理念,希望通过道德教化来达到理想的社会秩序。
他强调仁爱、正义、智慧、信义和礼仪,提倡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忠君报国,这些理念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文化成为主导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在中国人心目中,孔子就像一盏照亮黑暗、指引方向的明灯,提供了一个价值信仰的归宿。
而在美国,孔子更多被视为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与苏格拉底、柏拉图等西方思想家并驾齐驱。
美国历史课本中的孔子,更像是一个坚持追求真理和知识的游学者,他的政治主张和道德理念并没有得到太多关注,甚至在美国最高法院外,也竖立起了孔子雕像,将他视为法律和秩序的化身,这与美国人推崇理性与规则的文化传统不谋而合。
这种认知差异源自中西方的文化语境,在西方,更看重个体的理性与能动性,而中国文化则强调集体意识和伦理规范。
可以看到,中国人更重视孔子作为导师的角色,他所倡导的道德价值观深入民心,而美国人则关注其个人奋斗史和思想贡献。
但这些差异并不妨碍人们从不同角度赏识这位伟大思想家,期待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东西方对孔子的理解能够趋同,共同惠及人类文明。
孔子的思想本质上是开放和包容的,他所倡导的仁爱之心,超越了种族和文化界限,这也是他思想能够跨越时空影响世界的重要原因。
06
郑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卓越使者
郑和,原名马和,明朝永乐、宣德时期的著名航海家,他幼年时就被选入宫廷,后成为明成祖朱棣的近侍太监。
在明朝靖难之役中,马和跟从朱棣南征北战,屡建战功,明朝建立后,他被明成祖封为郑和,成为了当时最受信任的大太监之一。
1405年,郑和奉成祖之命,组建了一个庞大的舰队,首次率领大明太监兵轮船62艘、会同船高17.5-24.5米,总吨位约15000吨,运载人员27000人。
这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远洋航海队伍,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先后率领这支舰队七次远航“西洋”,足迹遍布亚、非东海岸及南海诸岛,共经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每次远航,郑和都会携带大量宝玉、丝绸等贡品,以及粮食和日用品,郑和船队到达各国后,会以非常友好的方式进行交流,赠送礼物,并宣扬大明的国威,各国君主对此都非常欢迎,纷纷派出使者随船队返回中国,进贡本地特产,加强同明朝的联系。
在航行途中,郑和还多次讨伐跋扈的海盗,维护海上贸易的安全,他开创的海上交通路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极大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郑和七下西洋,对中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友好往来,向周边国家传播了中原文明,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许多西方国家也因此第一次系统地了解中国,对大明帝国的强盛产生了敬畏,郑和舰队毫无掠夺和殖民的行为,采取无偿相赠的方式,体现了中华民族“和”的文化精神,这与当时西方殖民者的所作所为形成了鲜明对比。
郑和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家,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卓越使者和“和谐世界”思想的践行者。
他开拓进取、胸怀天下的精神,深刻影响着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所以,郑和不仅受到中国人的崇敬,也得到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高度赞扬,他七下西洋的业绩,名留青史,影响远播。
中国历史博大精深,美国历史课本对中国历史的描述无疑存在片面性,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历史诠释本就存在差异。
历史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我们需要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本着开放和包容的心态,不断深化对彼此文明的理解,唯有这样,两国才能在和平共处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