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一年里,中国共完成67次发射任务,再创历史新高。2024年,中国在航天任务上又定下新目标,为实现“白昼流星”而努力奋斗。如今中国又一“巨龙”腾飞,无疑让无数人为之振奋。
       一飞天组合成功会师
       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并将其命名为“东方红一号”。
       尽管这颗卫星早已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但它拉开了中国向太空探索的序幕。
       之后,中国为了纪念这一重要成就,将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
       而在第9个“中国航天日”过后不到24小时,中国又向外空“亮剑”,这无疑引起了外界的广泛关注。

       神舟十八号成功发射,并顺利进驻天宫
       4月25日晚,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直冲云霄,并在4月26日,与神舟十七号的乘组在天宫成功会师,还向地球发送了一张“6人全家福”。
       从图像中我们可以看出,6名中国航天人肩并肩,手拉手,同时向镜头竖起大拇指。
       而这“6连赞全家福”不仅代表着中国航天发射任务的又一次成功,还代表着神舟十七号乘组人员完成了为期6个月的太空飞行任务,在与神舟十八号航天组完成在轨轮换交接工作后,便将启程返航。


       天宫向地球发送“6连赞全家福”
       二会师过程有亮点
       这次神舟十八号成功发射并顺利会师的过程中,有3个细节值得我们关注。
       第一,神舟十八号负重升空。
       这次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情况不同往常,首次携带附加装甲升空,显然很多人会为此感到疑惑。
       神舟十八号计划在太空待6个月,并在这期间进行2至3次出舱行走,就是为了完成一个重要的任务给空间站的外壳安装装甲。
       天和核心舱作为中国空间站发射入轨的首个舱段,已经使用3年了。
       在这三年里,中国太空站不仅多次遭到空间碎片的撞击,还在多个部位留有不同程度的撞击破损。
       如今,神舟十八号携附加装甲升空,无疑是为了增强太空站对空间碎片的防护能力,为天宫“续命”。
       第二,神舟十七号航天组姿势一致
       面对神舟十八号的顺利升空,身处天宫的乘组也是感到十分高兴,很早就在等待与神舟十八号的会师。
       有网友问道,在等待期间,三位航天员姿势一致,都是双手交叉环抱,这是航天员的习惯性动作吗?
       随后有专业人士解释,人进入太空后,就处于失重状态,如果手不抱着,就会不由自主向前飘。
       而手向前飘着这种姿势,不仅不美观,还很可能影响工作效率,所以更多时候,航天员都会双手交叉,起到对手臂束缚的作用。


       失重航天员双手交叉环抱
       第三,天宫会师后激动相拥
       在神舟十八号顺利进驻天宫后,6位航天员也是激动相拥。
       这不仅是为了向地球展示中国航天任务的成功,还表达了神舟十七号乘组离开“家乡”半年后,即将“回家”的激动。
       显然,体现了航天员在完成太空任务时的艰辛。
       三太空站安全防护问题引起重视
       如今,人类推进太空探索的行动越发频繁,空间碎片作为人类航天活动的产物,也逐渐堆积在地球轨道上,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垃圾场。
       而这些所谓的“太空垃圾”其中不仅包括了失效航天器火箭残骸操作性碎片解体碎片,还包括了一些细小的难以统计的异常碎片。
       如今,太空所有的人造物体中,维持正常运行的航天器仅占10,而其余90都属于空间碎片。
       在太空所有人造物体中,失效航天器占12,火箭残骸占8,操作碎片占8。
       而这些空间碎片在太空中发生碰撞,导致解体就形成了解体碎片。而这些解体碎片占比60,也是太空中存在最多的空间碎片。
       甚至,太空中还存在2的异常碎片。
       此前,在国际空间站的加拿大机械臂上,就曾被几毫米的空间碎片打出一个直径几厘米的洞。
       值得庆幸的是,空间碎片只是打在了机械臂上,如果打在空间站核心区域,甚至很可能会威胁到航天员的生命安全。
       显然,各国空间站面临的安全防护问题都在日益严重。


       空间站安全防护问题日益严重
       四中国致力于人类福祉
       显然就人类目前的技术水平而言,人类只能做三件事来暂时缓解太空站安全防护问题,而中国显然在这方面有所建树。
       其一,尽量减少空间碎片。
       SpaceX猎鹰9号火箭,从设计理念讲是可回收式中型运载火箭。
       但实际上可回收的部分也只是第一级火箭,而其第二级火箭把卫星送到太空后,是没有办法回收的。
       尽管没办法做到全部回收,但可回收式运载火箭的研发却是根据目前人类掌握的技术,在最大程度上实现缓解太空站安全防护问题。
       前不久,东方空间公司引力2号火箭的总设计师就透露,引力2号可回收中大型运载火箭预计于2025年年底具备首飞能力。
       显然,中国在可回收运载火箭上的研发也在尽力实现“弯道超车”。
       其二,主动防御。
       2016年6月,中国在发射长征七号时,还有一个“大家伙”随其出征太空,那就是遨龙一号。
       遨龙一号是中国成为《外空公约》的签署国,针对控制减少空间碎片,而成功研制的一台空间碎片主动清理飞行器。
       而其在太空中,成功进行了空间碎片的探索识别跟踪以及操作实验。
       有消息显示,遨龙一号身上装载了一台机械臂,可以在太空抓取废弃卫星和大块空间碎片,并将其带到大气层进行烧毁。
       而这无疑为中国后续开展的主动清除奠定了基础。


       遨龙一号为中国后续开展空间碎片清理提供条件
       其三,被动防护。
       中国空间站目前就已经采取了5个被动防护措施。
       首先是用雷达等先进设备,提高空间感知能力,减少反应准备时间,及时作出机动规避。
       其次是优化对空间站外观的高分辨率的光学检测,及时查看太空站外壁是否存在脱落开裂等现象,及时规避风险。
       再次是根据现有数据,提前预判空间站遭受撞击的脆弱区域,增加新型防护装置。
       然后是给空间站安装新的撞击泄露检测和定位系统,大大增加紧急处置的时间。


       中国针对太空站采取了5个被动保护措施
       最后就是寻求国际合作,定期向全世界发布空间站轨道参数,与其他国家的航天建立密切联系。
       显然,中国的一系列举措有力地增进了全人类的共同福祉,并且不断地为世界做出新贡献,为人类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