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FIRST排场越来越大的同时,一些隐忧也接踵而至。 FIRST的两面 在这里,电影与观众的距离被拉近到极致,街头巷尾都弥漫着电影的气息。热爱电影的人们从五湖四海齐聚一堂,一同观看电影,谈论电影。曾经无比遥远的电影主创和明星们从银幕前后走出,像朋友一般与观众进行着亲密无间的交流。

“这里一直很尊重电影。”一位曾经参与过FIRST影展的普通影迷对犀牛君说道。 在这里,年轻的电影人与他们的作品恣意成长。FIRST就像青年导演们的实验室,抛开“世俗”间的钱、资源、商业,回归创作与艺术,回归电影本身。FIRST就像中国电影人和影迷间的一所“乌托邦”,电影人们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它,只为留住中国这为数不多的单纯。 但是,就像电影这门艺术从不单纯。人们无法把政治、宗教、信仰等元素从中彻底剥离,更永远无法对电影的商业性避之不谈。 后盾愈发强大,预算愈发充足,可来到现场的导演们似乎有些变了味儿。 小小的插曲,倒是并未改变FIRST创投的火热。在场资方们争相向潜力项目伸出橄榄枝,陈砺志也因一部惊艳的《倒仓》一改此前态度。

FIRST不再单纯 而另一边,在主竞赛单元,今年FIRST也出现了一些颇有争议的事件。

然而在另一部分人看来,因为部分项目无法放映,就让其余参赛影片共沉沦,失去了宝贵的评奖资格,这或许已经构成了另一种不公平。 当FIRST影展的主竞赛已经从评奖变成了部分人的发声工具,这样的奖项是否还具备公信力?这样的评奖机制,是否也已经形同虚设? 与此同时,对于其他顺利首映的影片而言,过低的豆瓣开分口碑,也成了这些新人导演肩上的高压。

在今年的媒体酒会上,FIRST首席执行官李子为更对影评人的苛刻大肆抱怨。在她看来,这些低分前期评价已经为影片打上了不乐观的伏笔,FIRST已经在无形中被打上了没有市场、没有观众的标签。 但观众们似乎们早已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一位匿名的网友在知乎上留下了这样的评价:“资本深入,所有片子为了刻意包装成原始感搞得做作不堪。参考五年前和现在FIRST出来的获奖作品豆瓣评分即可。” 再看电影节的价值

就像一位电影史研究者在社交平台上所说的:“绝大多数青年独立电影,受限于题材、资金和制作水平,不论在豆瓣开不开分,在电影节拿不拿奖,拿多大的奖,都很难说能有多少未来市场的潜力。市场上卖钱的从来都不是独立电影。” 这并不是一个好的信号。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