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李世民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皇帝,他英勇果敢、善于用兵,为唐朝的建立和统一立下赫赫战功。现如今,虽然李渊是唐朝的开国皇帝,但很多人都认为李世民配“高祖”头衔。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成为了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对内以文治天下,对外以武立国,打造了闻名全世界的贞观之治。明朝时期,有一位与李世民相似的一位皇帝,他便是永乐皇帝朱棣。

朱棣早年被封为燕王,后来因建文皇帝削藩不得不起兵造反,通过靖难之役夺得皇位。登基称帝后,朱棣对内改善政治发展经济,对外开拓疆域七下西洋,打造了永乐盛世。

无论是李世民还是朱棣,都堪称雄才大略的皇帝,值得一提的是,两人虽然都是造反称帝,但在时间上却有不同,李世民是向父亲李渊造反,而朱棣则是在朱元璋去世后造的反。

为何会如此呢?亦或者说朱棣为何不敢学习李世民向自己的父亲造反,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其中的故事。

李世民与玄武门之变

根据历史的记载,唐高祖统一全国的过程中,李世民居功至伟。太原起兵的时候,李世民就第一个参与其中,而且还主动劝说李渊顺势而起。

讨伐各路军阀时,李世民也是立下功劳最多的一人,四场大战奠定了李唐王朝的基础。第一战浅水原之战之战破薛举,平定了唐朝来自西方的威胁。

第二战并、汾之战击败了宋金刚、刘武周,稳固了李唐王朝的北方,虎牢关一战又打败了王世充和窦建德,华北一带成为李唐王朝的囊中物。

第四战重创窦建德、刘黑闼和徐圆朗,至此之后李唐成为了最后的胜利者,睥睨群雄一统天下。俗话说得好:“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相比于弟弟李世民,太子李建成的功劳着实有点少。

历史上的李建成虽然不像演义中描写的那么一无是处,但也仅仅在李唐建立前期有些许功劳,后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长安城当太子爷,辅佐李渊管理国家大事。

在这样的情况下,太子便认为李世民威胁到了自己的地位,他联合同样对世民不满的齐王元吉,并且收买李渊身边的妃子抹黑李世民,进而夺取他的兵权。

根据一些野史的记载,李建成甚至还给李世民下毒,但最后却没有成功。种种的原因交织在一起,两兄弟的尖锐矛盾爆发,玄武门之变拉开了序幕。

武德九年,李建成建成、李元吉和后宫妃嫔抹黑李世民,让李渊对二儿子产生了怀疑。在此情况下,李世民干脆先发制人,率领长孙无忌等人埋伏在玄武门,并诱骗李建成等人前来,最终诛杀了二人。

玄武门之变当天,李世民率兵进宫控制了李渊,进而威逼李渊将皇位禅让给自己,李世民登基称帝,第二年改年号为贞观,这便是历史上知名的玄武门之变。

说完了玄武门之变,咱们再来看看靖难之役,从手段上来说若是李世民属于“先发制人”,那么朱棣就属于“后发制人”,历史影响力没有玄武门之变深远。

朱棣与靖难之役

话说,朱元璋在建立大明朝后,为了御侮防患便让诸多的皇子镇守一方,秦、晋、燕和宁王实力最为强盛。若是朱标没死完全可以镇住这些弟弟,可是在公元1392年朱标死了,朱元璋立太孙朱允炆为皇子。

朱允炆对诸王势大的问题深感焦虑,于是便听从内阁人员的建议,对各路藩王进行削藩。周、代、岷、湘和齐诸王的封地先后被剥夺,因手段过于刚猛,还导致湘王自焚而死,让朱棣感受到了威胁。

朱棣本以为装疯卖傻就可以躲过去,奈何朱允炆不给他这个机会,甚至还派人监视他的一举一动。最终,朱棣选择了造反,打着“靖难之名”发动了战争。

朱允炆一方虽然兵力强悍,但领兵大将并不行,与朱棣的战斗屡屡失败。朱棣虽然能够屡屡获胜,但因兵力不足,地盘一直被压缩在北方无法寸进。

后来,他干脆放弃了后方的大本营,带着大军直逼南京城,朱允炆因准备不及时城池被攻破,朱棣赢得了靖难战争的胜利,建文皇帝则下落不明。

靖难之役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因影响范围广、跨度时间长,对大明朝初期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而玄武门之变则快准狠,所以才会说玄武门之变略胜靖难之役一筹。

有意思的是,根据一些野史的记载,朱元璋曾担心诸藩王尾大不掉,曾下旨藩王无诏不得回京,即使有诏书也需要一个一个来,藩王之间不能见面。

而在诸多的藩王中,朱元璋最担心的就是四皇子朱棣,甚至有过杀朱棣以全朱允炆的心思。可是,朱棣却以草原民族来犯,拒绝了去南京的圣旨,如此才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从野史上来,即使朱元璋没有杀朱棣的心,或许也曾存在过杀朱棣得意。既然如此,当时的朱棣为何不学习李世民,直接起兵造老爹的反呢?

其实这里面的原因很简单,李世民有两大特殊权力,朱棣则一样没有,也就造成了李世民有着敢于和李渊叫板的权力,而朱棣则没有这种底气。

李世民的两个特殊权力

前文曾提到,李世民通过四场战争奠定了大唐统一天下的基础,因为有这样巨大的功劳,所以李渊给了儿子一个特权,就是让他设立一个类似于朝廷的行政机构,主要掌管关东地区的文武大权。

这个机构就是天策府,李世民被李渊封为“天策上将”,地位在诸王之上。天策府既是一个独立的小朝廷,也是李世民私人的企业,可以招聘人才发展自己的势力。

当时,李世民在天策府开置文学馆,像战国时期招揽门客一样收纳四方文学之士,这些人最后都成了李世民的谋臣,南征北讨期间还网罗了不少猛士。

唐太宗曾设立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其实天策府时期李世民手下的人才又何止24人,单单“十八学士”就有18人,这还不算李靖、尉迟敬德、侯君集和程咬金等诸多的武将。

俗话说得好:“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李世民权力壮大后,自然有不少人开始攀附,就连李唐皇室子弟也是如此,比如李神通和李孝恭就支持李世民。

总的来说,天策府人才是济济一堂,同时也因天策府独立于朝廷之外,地位还比同级别的官员要高一些(实际权力方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时大唐虽然是李渊执掌,但有一半的权力属于李世民。

李建成虽然是太子,名誉地位上比李世民高,但实际权力却不如他。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李世民的天策府可以给手下的人实权、职位,但太子府的官员都只是虚职。

魏征在太子府是“太子洗马”就相当于秘书,受太子地位的影响可能名誉高,实际权力却没有多少。随着时间的推移,秦王世民有了一个强大的政治集团,李建成却什么都没有。

或许也是因为如此吧,李建成感觉到李世民威胁到了自己,便想要夺走他的兵权。兄弟两人的矛盾不断积累,后期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这才导致了玄武门之变的爆发。

可以说,赐给李世民开牙建府的权力,是李渊一生最大的败笔,玄武门之变他也有一定的责任。除了这一招臭棋之外,李渊还赏赐了李世民一样东西,那就是财政权。

李渊为了奖励李世民曾赏赐给他几个炉子,这几个炉子可不是普通的炉子,而是可以铸造钱币的炉子,换句话来说就是李世民可以自己造钱。

我们都知道,对于一个王朝而言钱就是综合实力的另一种体现,王朝越有钱实力就会越强大。正所谓有钱能使鬼推磨,李世民有了发行货币的权力,只要有足够的铜便可以造无数的钱。

西汉时期的七国之乱之所以会发生,与吴王刘濞有很大的关系,吴王刘濞敢造反就是因为他的封地内有一座铜矿,古代的钱就是铜打造而成的,这便是他造反的底气(有钱)。

试想一下,李世民做什么事情都不差钱,甚至于招兵买马、扩充实力都不成问题。李建成想要做成一件事却需要朝廷拨款,久而久之他的影响力便不如李世民,心中产生危机感也在情理之中。

所以说玄武门之变并不是什么偶然事件,而是一种政治发展的必然事件,同时它也不是李世民、李建成两个人的原因,李渊给李世民特权,看着他一点点坐大而不管,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看到这里或许大家就能明白,为何李世民敢造李渊的反,因为他的势力早已独立于朝廷之外,而且还有自己的军事班底,朱棣则没有这方面的优势。

朱棣的军队不如南京,北平更没有铸造钱币的铜矿,朱元璋的军事能力更在朱棣之上,他拿什么造自己父亲的反,朱允炆登基后情况就不同了。

朱元璋一死,朱允炆一方无人能够与朱棣的军事能力相比,而朱棣也正是通过这唯一一个大优势,以“奇兵”打入南京城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图文万粉激励计划#
举报/反馈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