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在湖南湘军幕府替曾国藩筹措钱粮的郭嵩焘干的很舒心,不想得到了时任户部尚书兼为左都御史肃顺的赏识,于是在他的一再邀请之下,咸丰六年入京任翰林院编修,迄今已经两年

由于受肃顺支持,也使得郭嵩焘颇受咸丰皇帝的重用。命他入值南书房。咸丰帝还对他说:“南斋司笔墨事却无多,然所以命汝入南斋,却不在办笔墨,多读有用书,勉力为有用人,他日仍当出办军务”。在此期间,在京的湖南同僚都向他打听朝中“秘事”,郭嵩焘对此不发言,而当有人问他对皇帝印象怎样的时候,郭嵩焘却说:“不过尔尔”。让不少朝臣觉得郭嵩焘过于狂妄。

肃顺虽然是远亲宗室,但却深受咸丰皇帝的重用,以性情刚严,以敢于任事著称,他主张以严刑峻法改变当时吏治腐败的状况,为此屡兴大狱,宗室贵戚得罪了一大推,但由于他深得咸丰帝倚重,其他人对他是敢怒不敢言。肃顺用人最大的特点就是重用汉人,排斥满人,受贿只收满人的,不收汉官的,用他自己话来说就是“满人多废物,不堪大用”。所以镇压太平军主要将领曾国藩,李鸿章,胡林翼和左宗棠都是肃顺的举荐以及后续的支持。

大清咸丰八年,六月初二,咸丰皇帝下旨:由文渊阁大学士柏葰主持本届顺天府乡试柏葰是两朝元老,德高望重,官声颇佳,由他当主考能最大限度做到公平公正。

大清咸丰八年,九月初九,军机大臣肃顺府邸。

肃顺请郭嵩焘过府议事,希望他协助“磨勘”今年的顺天府乡试的“墨卷”。就是监督考试防止作弊,当时考生的卷子要由专人用朱笔誊抄一遍,再拿给考官阅卷。防止考官根据笔迹或暗号让自己人过关,保证誊抄人没有搞鬼,要把拟中举考生的原始考卷与誊抄的进行复核,这个过程就叫“磨勘”。

在古代,科举考试就是依靠他的公平性。从唐到清,科举考试的防舞弊手段就在不断升级,从“糊名制”“誊抄法”到“磨勘法”,作弊的空间一步步缩小。然而为了利益,历朝历代总有考生与考官不惜铤而走险,酿成一件件严重的科场大案。

因此历代以来,几乎所有朝廷都对科场舞弊查处极严,无数考生和考官因此人头落地。毕竟科举不公很容易引起读书人不满,而。由此,皇帝们才会对科举舞弊现象如此严厉,虽说封建时代卖官鬻爵比比皆是,但从来没有买进士的。

郭嵩焘做梦都想不到,他才干了第一天,就揭发出咸丰朝第一科举舞弊大案,郭嵩焘监督第一天就发现,拟定中举的考生中,好些个“墨卷”,有相当多的错别字,或语句不通,一个叫“平龄”的考生,错别字简直多到离谱,可他居然高居顺天府考试第七名,一个叫罗鸿绎考生的文章狗屁不通,居然也上榜,这可是北京考区啊。

郭嵩焘在平龄考卷上发现了另一个负责监督的官员刑部侍郎袁希祖写的“可否免议”四个字。意思就是“这份卷子我看不明白,请交给别人去复核”郭嵩焘立即意识到事情重大,所以他也写了“可否免议”四个字,然后将此事告之了自己的好友御史孟传金。

大清咸丰八年,十月初七。

顺天府“高考”乡揭榜已经快一个月了,监察御史孟传金咸丰皇帝,指出本次乡试存在严重舞弊问题,如旗人平龄,就是一个唱戏的名伶,几乎都不识字,一无所长,就这样一个人,居然高中乡试第七名,事出蹊跷,奏请立案审查,就这样科举腐败案爆发。

咸丰帝感到其中定有猫腻,因自乾隆后期,经嘉庆、道光两朝,腐败风气蔓延到社会各个角落。尤其是科举舞弊行为,更是到了明目张胆的地步。科举乃国家选拔人才之径,如此腐败,大清还能选拔出能臣吗,于是咸丰就有意借此事杀一杀这股不正之风。

因此,咸丰命怡亲王载垣(十三爷四世孙),肃顺的哥哥郑亲王端华,兵部满尚书全庆、刑部尚书陈孚恩,组成“审案组”彻查会审此案。随着调查深入,办案人员发现情况十分严重,实际上不仅仅是旗人平龄,还有刑部主事罗鸿绎。此人不学无术,捐官出身,但他一直就想有一个“文凭”,想考取功名,因此他到处活动,在考前拜访了同乡、兵部主事李鹤龄,向其请“潜规则”。

李鹤龄看在二百两银子的面子上,李鹤龄让罗鸿绎在考卷中添加暗语。随后,李鹤龄又将暗语告知了考官浦安,让他多有照应。罗鸿绎为了增加保险系数,又去找柏葰的家人——靳祥帮忙。因为柏葰将诸多杂事都由靳祥办理,所有有很多可操作空间。

可问题是,浦安没有阅览到罗鸿绎的考卷,因此他的第一个保险落空了。最终,考卷到了柏葰手里,由于文章写得十分差劲,柏葰批阅不合格。而靳祥最后偷偷将罗鸿绎考卷抽出,与上榜刘成忠的考卷对调。就此罗鸿绎以第238名的成绩成了举人,有赴京参加会试的资格。但经郭嵩焘等人的“磨勘”,发现了弊端,这才有了开头的一幕。最后“审案组”调取了全部考生考卷进行复勘。结果发现上榜的135名考生,卷子有问题的竟达50人之多!

咸丰皇帝看到怡亲王载垣的调查 报告,龙颜震怒,于是咸丰立刻下旨:将李鹤龄、浦安二人逮捕入狱,等候判决。主考官柏葰官职罢黜全撸,等待处理。在刑部大牢里的大狱里的浦安,为了立功赎罪,又积极揭发了其他人,其中包括顺天学政程庭桂,而程庭桂被缉拿之后,承认将李旦华,潘祖同和潘敦入选,这三个人不是一般人,其中:

李旦华是刑部侍郎李清凤的儿子;

潘祖同是工部郎中潘曾莹的儿子;

潘敦俨则是湖南布政使潘铎的儿子。

程庭桂还供出,陈景彦也给自己递了条子,但自己那天没来得及把条子递到父亲那里。陈景彦的老爹就是负责审案的陈孚恩。陈孚恩立即上表请求回避并请求对自己的儿子严查。随后陈孚恩亲自下令将儿子捉拿归案,押入大牢,等待判决。

但咸丰的谕旨下来,让陈孚恩继续查案:朕就是要看你能不能大义灭亲、秉公执法,紧急着,谢森墀 、王景麟 、熊元培、李旦华 、潘祖同 、潘敦俨六人也都分别到案,也都供认不讳,审查组最后结案认定:最终确定50份中,38份为一般性舞弊问题,交由礼部实行革除功名、停止乡试资格等处罚;其余12份涉及违法犯罪,交由刑部议罪定刑。

主考官柏葰处罚,按《钦定科考则例》的相关规定,判处应该“斩立决”。但为柏葰求情的不少,毕竟是当朝一品,门生故旧遍布朝中,而且岁数已经不小了。因此谁都不敢轻易表态。

咸丰九年二月十三日,朝议。

户部尚书肃顺对咸丰表示:“为给天下人看到朝廷整肃贪腐的决心必须处死柏葰”,咸丰几经考虑,同意了肃顺的提议。

于是,当天午后申时,柏葰、李鹤龄、浦安、 罗鸿绎、程炳采等五人被押到菜市口,开刀问斩。其余涉案人员,充军的充军,流放的流放,革职的革职,罚钱得罚钱。至此,咸丰朝科考大案终于落下帷幕。随着顺天科考窝案被查出,晚清科举的风气大为好转。

后来,肃顺倒台之后,有人向慈禧提出柏葰当年“罪不至死”,要求为其平反。慈禧却说:“肃顺对柏葰怀有私怨,故而怂恿先帝治其死罪。但柏葰身为主考,交通关节,藐视国法,先帝处死他是为了震慑天下,不能说是错的。所谓平反的说法,以后不要再提了!”有时候,太后的脑子还是很清楚的。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