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婚姻总是难求,恋爱时期的美好在岁月的磨合下,渐渐变成了平平淡淡,有时候甚至是冷漠。 以感情为基础的家庭尚且如此,更何况包办婚姻中,没有感情基础的两人呢? 在新旧思想交替的时代,新思想对于先进人士的冲击还是十分大的,剪辫易服,自由恋爱,西方思想正在潜移默化地涌入中国。 相应的,一些文人更是做起了榜样担当。

他们拒绝裹脚,拒绝包办婚姻,拒绝糟粕的老旧思想,想要尽快拉着中国这艘巨船赶上时代的新航程。 深入人心的老旧观念 可中国毕竟是历经了千百年封建帝制的熏陶,男耕女织,男尊女卑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想要剔除谈何容易,尤其是老旧势力正拼命地想要“力挽狂澜”,新势力的羽翼还未丰满的时候。 迫不得已恐怕便是那个时代下的呐喊之声了吧。 包办婚姻似乎在今天已经为人们所忘记,所谓父母之命,在古代以及近代时期是“不可违抗”的。

因此,孝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中国父母的一大利器。 在家庭观念的影响下,父母都会为自己的儿女选择“门当户对”的女婿或者儿媳。对于儿媳,父母更看重的是女子品行,以及是否遵守孝道。 而接受了新式思想的子女却并不这样想,尤其是出国留洋归来的“才子佳人”们,追求婚姻的自由和浪漫的男女恋情。 自由恋爱 这一差别使得子女与父母的意见相悖,然而老旧的观念是无法在短时间内彻底拔除的。父母一方面还遵循古老的旧制,另一方面也希望自己老有所依。

因此,为自己的孩子,或者说单方面为了自己,他们也选择用包办的形式“捆住”孩子。 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些家庭选择坦然面对,而另一些家庭则走向了悲惨的结局。 显然,张幼仪便是不幸婚姻家庭的受害者之一,这个女人倾注了自己的所有心血去包容徐志摩的坏脾气,冷暴力,却终也换不回徐志摩的一片真心。 甚至就连一份关心,都变成了可遇不可求的奢望。 对于这段婚姻,张幼仪或许觉得只要自己对徐志摩表现出足够的耐心,浪子终会回过头来看看他的糟糠之妻。

然而,在张幼仪好不容易怀上徐志摩的第二个孩子的时候,徐志摩的态度却再一次将她推进了痛苦的深渊。 是怎样的厌恶与绝情,才会让一个男人命令自己的妻子,将肚子里的胎儿打掉。 恐怕在他的眼里,这个被父母安排给自己的妻子,已经成了一个累赘。 牢笼 一个囚禁他的“牢笼”。遥想当年张幼仪满怀希冀地,告诉丈夫怀孕的消息时,却得来丈夫的一句冰冷的“打掉”。 面临着打胎威胁的张幼仪,不明白为什么丈夫会如此绝情,直到多年之后,或许她明白了,大概这就是不爱吧。

比起晚年生活境遇悲惨的陆小曼,以及意外身亡的“名义上”的丈夫,88岁高龄的张幼仪却终于明白了:一个女人要么得到世间罕有的幸福婚姻,要么就要学会自立自强。 成就一番自己的事业,唯有过好自己的一生,才是人生在世的首要大事。 幸福是可以复制的吗? 自小在幸福家庭中长大成人的张幼仪,曾经一度认为自己跟徐志摩的婚姻,也会像父母一样和和美美,幸福美满。 然而,令她始料不及的是,徐志摩并不是一个甘于平淡的人,在看到张幼仪的照片时,这位大才子还用“土”来形容他对女子的第一印象。

只有15岁的张幼仪,并不知道新婚燕尔,本是幸福的夜晚,却成了她前半生的噩梦。 起初,张幼仪认为只要自己恪守本分,尽到一个妻子的本分便可以让丈夫回心转意。 但让她万万想不到的是,自己的努力非但没有得来丈夫的另眼相看,还成了丈夫眼中落后,守旧的代表。 为了完成父母之命,徐志摩在她生下第一个孩子的时候就踏上了求学之路。可以说,他的所有举动皆是为了自己的私心。 在英国学习的那段日子,他遇到了心爱的女子林徽因。

可这在徐志摩的父母眼里是不合礼数的,再一次的,张幼仪踏上了寻夫之路。这一次,等待她的结局却是一纸婚书和一个抛妻弃子的男人。 无论如何,张幼仪都已经生育了两个孩子,婚姻的惨淡并没打垮这个女人。即便自己没有得到婚姻该有的“赠礼”,她也想要竭尽所能成为两个孩子的好母亲。 不幸的是,历经千辛万苦生下的孩子,却在三年之后离开了她,国外已经没有值得张幼仪留恋的东西了,这一次,她决定回国。 新风尚的席卷让这个女子爱上了服饰打扮,所谓女为悦己者容,而张幼仪则是完全迎合了自己的喜好。

从此,市面上多了一家名叫“云裳”的旗袍店,上海小巷里也多了一抹妖娆的背影。 坦然面对婚姻不幸的张幼仪,不仅在生意上红红火火,在教育以及金融行业也是炙手可得的女强人。 这个被冠名为中国第一个女银行家的女人,背后的辛酸或许没有多少人知道,可她风光艳丽的时候却也恰恰证明了那句巾帼不让须眉。 三十年光阴蜿绻而过。

过去的那些遗憾终于被张幼仪亲手一一填埋。 经历了风霜,彩虹显现出来,一个名叫苏纪之的男人,走进了她缝缝补补却依旧完整的心灵。 结语 之后的20年时光里,张幼仪终于明白爱情不只是一个人的事。 如果一个人的爱称之为事,那两个人的相互爱慕,才是能够谱写下去的故事。

早晨或许烈焰骄阳,生机勃勃,可只有黄昏来临,我们才能够乘着正好的暖阳,渴盼明天的到来。 不得不说,张幼仪的不妥协和坚强,成就了她的未来。 前路坎坷,但只有历经千帆,沐过炽阳与风雪,才能找到那个最适合自己的,心之向往彼岸。 从1900到1988,从稚嫩到成熟。

88个年头过去了,张幼仪墓碑上赫然的四个大字,以及她所做的成就,无疑成为对徐志摩最大的嘲讽。 “苏张幼仪”,这四个字不仅仅表明张幼仪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归属,也证明了自己活出了彩头,并且放下了往事种种,真正地成为了自己。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