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北欧,诺贝尔奖的再次照亮世界科学殿堂。

当74岁的日本科学家本庶佑因"免疫刹车"理论获得生理学或医学奖时,日本全国沸腾。

而在太平洋西岸,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科研团队、发表最多数量论文的中国科学界,却再次陷入令人沉默。

这种沉默背后,是一个必须直面的残酷现实:我们的科学体系出现了严重问题。

中国研发经费超过3.3万亿元,占GDP比重达2.64%;全国SCI论文年发表量达72.87万篇,稳居世界第一;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的人数超过4万,规模全球第二。

但与之形成尖锐对比的是: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中国本土科学家仅获得一项自然科学奖。2023年,中国科技论文篇均被引次数首次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达到16.20次,但与美国等科技强国相比仍有明显差距。

更令人担忧的是,在真正具有颠覆性的科学突破方面,中国的声音依然微弱。

创始人马斯克曾直言不讳地指出:"现在的学术论文就像流水线产品,大多是为了发表而发表,对推动人类进步毫无意义。"

功利化的评价体系
当前中国的科研评价体系陷入了一个怪圈:重视论文数量而轻视质量,关注短期产出而忽视长期价值。在这种导向下,科学家们被迫成为"论文生产机器"。

一位网友坦言:"我每年要发3-5篇SCI论文才能达标,根本没有时间做需要长期积累的原创性研究。"这种"唯论文"的评价标准导致了一系列问题:重复性研究泛滥,创新性研究稀缺;跟风研究盛行,冷门领域无人问津。

项目申请要填无数表格,经费使用要遵守繁琐规定,成果评价要满足量化指标。

与日本74岁科学家还能获得诺贝尔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科研队伍中普遍存在的"35岁现象"和"45岁门槛"。

年轻科学家为生存奔波,中年科学家为职称所困,等到真正获得科研自由时,往往已经失去了创新的锐气。

这是实话,很尖锐,很无奈。

急功近利的氛围使得基础研究举步维艰。

屠呦呦的获奖是中国本土科学家“零的突破”,但此后中国科学家再无诺奖进账。这一现象与日本形成了鲜明对比。

中国的热点论文数更为惊人占世界热点论文总数的48.4%,几乎占据半壁江山。

然而,数量的增长并未转化为质量的突破。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曾针对学术界发表过尖锐评论,认为太多的研究没有实际用途。

诺贝尔奖的延迟性很大,一项研究成果可能要在10年、20年甚至40年后才能获奖。这与当前国内科研考核周期短、要求即时产出的现状形成矛盾。

大家迫切的要成功,要评级,要绩效,怎么能行?

东京的新闻发布会现场,74岁的坂口志文分享了他多年坚持基础研究的感悟。

而在我们这里,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正坐稳“冷板凳”,期待将原创的冷板凳“焐热”。

很多网友相当的清楚,无论是科技领域还是教育领域,甚至其他领域,论资排辈这种事情大家已经变成了心照不宣,要评级、要成果、要论文,一切的标准都像一个模块,这对于很多有创新、有活力的科学家来说,真的挺痛苦。

如果我们在互联网上搜索相关的新闻,可以清楚的看到有些所谓的科技人才回国没两年又远走他乡。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