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分撤了,学位保了,背锅的来了。这事,看上去画上了句号,实则留了个大问号。

一、处分撤了,说明肖某瑫被“冤”了

武汉大学给出的第一个决定:撤销对肖某瑫的记过处分。

依据很清楚:司法已终审判决驳回杨某媛的所有性骚扰指控。

学校态度也给足了程序感——91份材料复核、21人访谈、实地验证……一整套操作下来,结论就是:处分不当,得撤。

但问题来了:这处分,最开始是怎么下的?

司法认定指控不成立,但校方在未判决前就先动手,这种“预判式”处分,本质上是对事实的不自信,对舆论的过度响应。

不是不能错,而是错了能不能有人担责?错了会不会再犯?

这才是比“撤处分”更重要的问题。

二、学位保了,但论文问题一个没少

杨某媛的硕士学位论文也被查了。

学校组织了两轮复核,专家组说:

• 没有抄袭;

• 没有数据造假;

• 模型和结论基本匹配;

• 数据能复现。

所以,学位维持不变。

但注意:他们也指出这篇论文存在“百余处不规范”。

不是一个两个,是上百处。

主要问题包括:

• 表述不清;

• 引用不规范;

• 翻译不准确;

• 数据分析粗糙;

• 格式错误频出。

甚至答辩前专家就已经提出“规范性问题多”,学生后期修改也“不充分”,导师也没管住,最后还能一路绿灯。

换句话说:这论文没作假,但也确实写得不怎么样。

真正的问题不是“保不保学位”,而是武汉大学的硕士学位,到底是个什么含金量?

三、有人背锅,但责任链断在了中间

在通报的最后部分,武汉大学也处理了一批人。

处分名单里有:

• 学工部时任部长、学院副书记被党内警告;

• 杨某媛的导师郭某飞,被暂停招生两年;

• 学位评定委员会、研究生院等多个单位被要求整改。

看上去,“组织处理”到位了,但其实这更像是一次责任“稀释”操作:

学生论文写成这样,答辩都能过,责任到了谁?到了导师,到了学院,到了院办,甚至研究生院,但就是没到最上层“拍板”的那一环。

而肖某瑫的处分,从一开始的仓促决定,到如今被法院打脸撤销,学校的回应是“尊重司法”——那最初为什么不等司法结论?谁拍板处分的?通报没说。

我们看到的不是问责制度,而是“责任被平均化”的套路。

谁也没被重罚,谁也没说真话。

四、最危险的不是学术不端,而是标准塌陷

通报里强调,这篇论文不构成学术不端。

这是事实,也可以接受。

但更大的问题是:当一篇“百处不规范”的论文也能顺利通过、也能授予学位时,武汉大学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别忘了,这不是一个野鸡大学,这是一所985顶尖高校。

通报还说,19万条数据可复现、模型基本吻合——但一个能被大家质疑这么久的论文,即便“程序合法”,也依然让人不安。

因为学术不仅仅是“没有抄”,而应该是“写得对”“逻辑清”“方法靠谱”“语言规范”。

现在的态度是:不够规范没事,不是造假就行。

这套逻辑一旦被默认,将来就是“只要不是抄袭,啥论文都能过”,这才是学术生态最大的风险。

五、这场通报,不该止于平息风波

武汉大学说,感谢社会监督,也会深刻反思、举一反三。

但今天的社会,不缺公关语言,缺的是自我否定的勇气与机制重建的决心。

这场风波起于图书馆,但落点不是情感纠纷,也不是论文争议,而是整个高校学术管理体系的标准坍塌与责任转移。

换个角度看:

• 如果肖某瑫不是走到终审,这份“记过处分”是不是就一直背着?

• 如果网友没有持续追问,这篇“百处不规范”的论文会不会早已成为“优秀学位论文”?

• 如果导师不被暂停招生两年,未来还会不会有更多类似“论文合格、教育失守”的悲剧发生?

最后说清楚:

处分能改、学位能保、谣言能辟,但标准要守、责任要清、教训要吸取。

如果一个985名校的毕业论文连格式、引用都能错几十处还无碍学位授予,那不是学术宽容,那是学术纵容。

教育不靠流量,治理不能靠辟谣,制度真正起作用的时候,应该是在事发之前,而不是热搜之后。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