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赞白宫施工噪音:是钱的声音

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最近大张旗鼓地宣布“打败通胀”,但《华盛顿邮报》最新调查却揭开了这场“胜利”背后的惊人真相——通胀并没有如官方所说那样灰飞烟灭,反倒还在悄然蚕食着美国普通家庭的钱包!一场数据与话术的较量正在白宫和美联储之间展开,场面令人瞠目结舌。

7个月“低通胀”成白宫口号,专家却高喊:别搞数据魔术!

据《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记者Andrew Ackerman和Alyssa Fowers报道,特朗普上任后,整个白宫团队就频频秀出通胀“战绩”。他们紧抓一份七个月的物价增长数据,大肆宣称通胀已经被“彻底压制”。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经济学家们却在一旁冷笑——他们指出,实际物价年增率始终在3%左右徘徊,远远没有“死去”。甚至连美联储(Federal Reserve)都暗示,这场通胀并未终结,后续更可能因关税政策再度升温!

白宫的“算术游戏”曝光,数据背后暗藏玄机

白宫到底在玩什么花样?他们用“年化”算法,把2025年1月至8月的物价涨幅直接乘以12个月,得出2.3%的“超低通胀率”,并大肆吹嘘这一数字。然而经济学家们立刻拆台——这种做法只看短期趋势,根本不能代表实际的年度变动。

更离谱的是,媒体挖掘发现,倘若用同样的“年化”套路去计算去年某几个月的数据,实际年增长率和“年化”完全是两码事,误差巨大!美联储以及大多数权威机构,几乎都在用“年度同比”——即最新一个月与去年同月对比——来设定目标和发布通胀信息。白宫的做法实属罕见,甚至让人怀疑背后是否刻意美化经济现状。

数据被政府关门拖延,民众只能苦等真相

就在美国民众翘首等待最新通胀数据时,政府关门危机又让真相被迫“按下暂停键”。原定10月15日公布的9月份物价指数,被延迟至24日,给了白宫更多“话语空间”。专家警告,很多关税政策刚刚落地,不少价格上涨尚未反映出来,真实通胀水平可能远高于官方口径。

专家痛批关税助推通胀:美国人民成最大输家

令人震惊的是,通胀的顽固原因之一正是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特朗普为“美国制造”强推关税,结果导致进口商品成本飙升,大量厂商把成本转嫁给消费者。据高盛(Goldman Sachs)分析,美国消费者目前实际承担了高达55%的关税成本,预计到明年年底,这一比例还会激增至70%!

而白宫却不断宣称,关税并未导致“实质性通胀”,把所有民众的感受都一笔带过。这种“选择性失明”令专家和许多网友怒不可遏,纷纷在社交平台吐槽:总统只顾宣传政绩,却把普通人的生活困境彻底丢在一边!

美联储警钟大作:实际通胀远高于目标,失业隐忧加剧

面对白宫的乐观表态,美联储则选择了“冷处理”。据权威数据显示,美联储最看重的个人消费支出价格指数(perso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s index)年增率已达2.7%,核心通胀更高达2.9%,持续超出2%的目标线。

不仅如此,美联储官员已开始转向担心劳动力市场的“裂痕”,而对通胀继续升温保持警惕。虽然官方坚称关税没有重大破坏,但实际上许多企业为了应对关税压力,不得不缩减员工或降低福利,导致一部分人失业风险骤增。

特朗普高调“胜利宣言”,网友质疑:数据真相被谁操控?

在联合国大会上一番激情演讲后,特朗普公开宣称“通胀已被击败”,还把创纪录的制造业投资和就业承诺当成了“经济奇迹”的证据。白宫发言人Kush Desai甚至用“历史性投资和低年化通胀”来向全美人民“撒播希望”。

但一波波质疑随即涌现——网友们在推特等社交媒体发起热烈讨论,质问:“为什么我的生活成本越来越高?官方数据是不是在玩文字游戏?”不少经济学家也公开指出,白宫宣称的“通胀胜利”不过是数据选择性的结果,根本无法掩盖普通家庭25%物价上涨的残酷现实。

偷窥总统内阁:数据美化背后的权力斗争

在白宫内部,针对通胀数据的解读也分成两派。财政部门和经济顾问各自为政,有人主张继续以“年化”美化经济成果,有人则“私下承认”通胀并未消失,只是暂时被“技术性处理”掩盖。

知情官员透露,特朗普本人对通胀数据极度敏感,要求团队“务必突出政绩”,甚至有分析师被要求“优化叙述方式”。一位在场官员爆料:“总统在数据汇报会上亲自圈点最漂亮的数字,还让我们反复对外强调‘通胀被打败’!”

工厂投资潮涌,真实物价却让民众望而却步

特朗普政府极力宣传制造业投资的“历史高峰”,把回流工厂和新增岗位当成经济复苏的“金光大道”。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庭发现,超市里的食品、日用品和汽油价格都比疫情前贵了25%以上,消费压力丝毫未减。

社交平台上不乏无奈吐槽:“总统说通胀没了,可我每次结账都感到钱包流血!”经济评论员警告:如果只靠投资数据和部分企业增收来掩盖通胀真相,整个社会的民生信任将遭受前所未有的损害。

权威声音点评:总统的“经济奇迹”能否持续?

在这场数据与政绩的较量中,《华盛顿邮报》记者Andrew Van Dam等人深入梳理了各方观点,揭示出白宫与美联储之间的“暗流涌动”。专家们一致认为,通胀的实质性消减还遥遥无期,政府如果继续“数据美化”,恐怕只会加剧社会的不安和分裂。

观察人士总结,这场号称“打败通胀”的胜利,或许只是总统的一场话术表演,而真正的物价压力,却依然重重压在美国人民的头顶,等待下一个爆发点。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本账号观点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