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
她曾顶着厦大博士光环,手握多项奖学金,成为名副其实的“别人家孩子”。
可是,这个所谓的“天之骄女”却在辱华道路上一去不复返。
口出狂言、嚣张至极,“支那”、“粉红豚”张口就来。
这位自诩“国际精英”的留学生,早年曾因成绩优异被誉为“学霸代表”,留学日本后却性情大变。
她在社交平台上公然辱骂自己的祖国,甚至将曾经培养她的母校贬称为“野鸡大学”。
这位“精日女”田佳良为何会走上这样一条不归路?最终下场是否又“大快人心”?
“学术精英”高调辱华
对某些人来说,进步的政治身份和光鲜的学生工作经历,可能并非出于信仰,而更像是一张张可以量化的“通关文牒”。
它们的象征意义被无限放大,远远超过了实际的思想认同。
这为那些精于算计的投机者,留下了巨大的表演空间。
田佳良出生在辽宁,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东北大妹子”,但她的性格却与人们通常印象中的东北人有所不同。
她从小温婉含蓄,说话轻声细语,举止文雅,不像一般东北孩子那样大大咧咧、直爽豪放。
在学习和生活上,田佳良都从不让父母操心。
她每天按时起床,认真完成作业,课余时间还会主动预习和复习功课,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老师和同学都对她赞赏有加。
田佳良非常体谅母亲的辛苦,从小就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做家务、洗衣、做饭样样不落下,家里大小事务她总是主动承担一部分,让父母轻松不少。
顺利考入辽宁师范大学后,她对日语产生浓厚兴趣,主动报名参加日语学习社团。
在社团里,她不仅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还积极参与各类日语角活动、演讲比赛和文化交流活动。
在一次社团交流活动中,她邂逅了自己的日本男友,两人因共同的兴趣和理念而逐渐熟络,大学生活因此增添了不少色彩。
田佳良十分清楚“履历”在升学和职场中的重量,所以她本科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团支书,随后一路晋升到学生会副主席。
每一项职务,看似平常,却在她的心里被视作通向更高平台的筹码。
保送厦门大学读研、再获保博资格,这些机会都与她早期的“政治履历”紧密挂钩。
为了让自己在考核中无懈可击,她从不吝啬自己的付出。
校方组织的革命史学习、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她总是积极参与,态度诚恳、表现热情。
无论是课堂讨论中的发言,还是参观笔记的书写,她都力求完美呈现“思想过硬”的形象。
在表面上,这些举动是理想的政治学习,实际上,却是她深思熟虑的策略性服从。
清楚地知道,谁能展示出最符合期望的模样,谁就能赢得更大的升学和资源优势。
类似情况显示,这些人在体制内已经练就了一套“精于扮演”的技能。
他们明白如何在不同场合呈现最符合预期的自我,同时悄悄将真实想法隐藏在表象之后。
这种能力,虽助力个人快速晋升,却也让公众容易质疑其价值观的真实性与道德底线。
现实中越是压抑和表演,在另一个空间的反弹就越是猛烈。
那个叫做“洁洁良”的网络ID,就成了田佳良宣泄真实思想的窗口,她的语言充满了暴力。
她用“粉红豚”攻击爱国网友,用“野鸡大学”贬低一手培养她的母校辽宁师范大学。
这种攻击,不仅指向外部,更指向了她自身,仿佛是对自己伪装身份的一种彻底否定和报复。
甚至连保送厦大,这个外人眼中的无上荣耀,在她口中也成了“祸躲不过”的无奈。
2018年4月,上海一场漫威电影宣传活动引发的混乱,成了点燃这一切的导火索。
在与网友的争论中,她被愤怒冲昏了头脑,竟直接晒出了厦门大学的学生证。
这个行为看似愚蠢,实则是一种伪装被戳破后的失控。
当精心计算的功利主义游戏遭遇挫败,剩下的只有破罐破摔式的疯狂。
更令人深思的是,在她被网络舆论推上风口浪尖后,她竟用自己的真实姓名登上推特,继续发表挑衅言论,这彻底撕下了她的最后一层伪装。
其实,这并非孤立的个案,而是一种值得警惕的群体现象。
他们代表了那些一边享受体制红利,一边又从心底鄙夷体制的人。
当一个人将获取名利视为唯一目标时,那么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一切都可以被牺牲。
无论是思想的纯洁性,还是学术的真实性。
田佳良的学术不端,是其功利主义世界观的必然延伸。
这并非偶然的失足,而是一种贯穿始终的路径依赖。
她的成功,从一开始就建立在欺骗之上。
本科阶段,她发表的6篇期刊论文被查出存在抄袭或引用不当,其中一篇的重复率甚至高达惊人的78.5%。
思想上的伪装与学术上的抄袭,在她身上是同步进行的。
事情败露后,校方的处理逻辑演变也极具讽刺意味。
刚开始的时候,厦门大学因其网络言论,给出的处理是留党察看一年、留校察看一年。
这在某种程度上,还算是一种“宽容”。
不过,当她本科及博士阶段的严重学术造假行为被接连曝光后,事态急转直下。
辽宁师范大学率先行动,撤销了她的保研资格及所有荣誉称号。
紧接着,厦门大学做出了最终处理,开除党籍、终止博士培养、予以退学。
田佳良事件并非孤例,而是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一个缩影。
在网络空间,信息流动迅速,言论环境复杂多变,各种思潮、价值观频繁碰撞。
一些人在舆论的冲击下,容易迷失自我,对民族认同、历史责任甚至基本伦理产生偏差,最终走向极端。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任何言行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对个人与社会均造成深远影响。
公共空间和网络环境的健康,依赖每个人的自觉与责任心。
维护公共环境,不仅是制度和法律的要求,更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只有每个人都能够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尊重事实、尊重他人、尊重社会规范,社会才能形成良性互动,大家才能共同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美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资料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