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和《西游记》都是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也是世界文学史中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然而受制于历史局限性,也出现了一些“缺陷”的东西,都或多或少的使人物形象或者情节推动上产生了轻微的负面影响,看看都有什么吧!

《三国演义》 都知道三国演义里有三绝,曹操的奸绝、诸葛亮的智绝、关羽的义绝。这三人的性格是罗贯中极力渲染的,受小说影响,关羽的忠义一直以来影响着无数人,加上他精湛的武艺成为与孔子齐名的“武圣”。 读过小说的都知道,关羽在死后也在小说里“露过脸”。一是在死后显圣“附身于”吕蒙,致使吕蒙七窍流血而死。 吕蒙接酒欲饮,忽然掷杯于地,一手揪住孙权,厉声大骂曰:“碧眼小儿!紫髯鼠辈!还识我否?……我自破黄巾以来,纵横天下三十余年,今被汝一旦以奸计图我。我生不能啖汝之肉,死当追吕贼之魂!我乃汉寿亭候关云长也!……只见吕蒙倒于地上,七窍流血而死。”

还有就是在北伐期间,关羽显圣救关兴、张苞:“兴大惊,忽见关公一手望东南指曰:吾儿可速望此路去,吾当护汝归寨。言讫不见。”本来是民间津津乐道的传说,但是结合全书就会发现,实在是破坏关羽的形象。 义薄云天的关圣帝君一生都标榜忠义,然后于蜀国灭亡的时候,诸葛亮显圣劝诫邓艾对百姓秋毫无犯。而关羽显圣两次全部都是为了私情,一是报仇二是救儿子,死后与生前的性格差距太大。设计这个情节固然能显示出武圣的神勇,但是对于前边大量笔墨塑造的关羽形象来说,也有着一定的损害,有点虎头蛇尾了。 最后,由于小说创作于基本没科学依据的古代,怪力乱神在整部小说里有着一定的篇幅。大家对于这些情节大可不必当真,这都是作者要表达惩恶扬善,故意添加元素和渲染色彩。

《西游记》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最具浪漫主义的神魔小说,也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创作品。作为一部充满着丰富想象的小说,吴承恩塑造了孙悟空这个超凡入圣的英雄形象。当然作者在小说里也并非面面俱到,例如孙悟空的战斗力一直以来都是个迷,前后差距过大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 除此之外,小说里还有着一个非常离奇的设定:“天上一天,地上一年”。这个设定听上去是非常神奇的事情,极其符合小说的风格,于是可以理解为小说的需求,它需要这种设定来衬托神与人的区别。

可是到后来,就连作者也不能自圆其说,只好有意的避开这个话题,而且因为这个设定,也产生了许多矛盾。如大闹天宫时玉帝派兵讨伐孙悟空时说:“朕心为此烦恼,故调十万天兵,天罗地网收伏。这一日不见回报,不知胜负如何。”可是此时的托塔天王刚刚安营结寨,明显时间线对不上。 但是没有这个设定又不行,因为取经路上有着很多从天庭跑下来的妖怪。按照这个设定他们只跑了几天的时间,例如奎木狼下界13年,在天庭逃跑13天没被发现还说得过去,但是如果没有这个设定,13年都没有被天庭发现,那就很难说得通了。

在狮驼城里,佛祖对于佛派妖精下界给了解释:“如来道:山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这显然就更荒诞了。孙悟空取经路上又经常去天庭搬救兵,细细换转一下就发现,天庭一秒钟相当于人间6分钟,悟空稍微去一会儿就十天半个个月过去了,最奇怪的还不是妖怪这么久不吃唐僧,而是天宫的神仙都好有耐心,这猴子一会儿来一次,一天来好几次,竟然都毫无怨言。当然最有耐心的就要数观音了,具体如下: 原著第十五回,观世音收白龙马;第十六回,收黑熊怪;二十二回收沙僧;二十四回,帮悟空解决人参果事件;四十回,收服红孩儿;四十七回,收通天河金鱼怪;五十回观音不请自来举荐卯日星君收服蝎子精;五十六回,真假悟空观音念紧箍咒……

取经在人间花费了十四年的时间,而在天庭的这十四天里,悟空几乎每天都要去,有时一天还不止一次。怪不得有些神仙会不请自来,看来是真的不厌其烦啊!那么你们对于这个设定怎么看呢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