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杨振宁告别式定在八宝山老朋友墓地竟紧挨着50年情谊藏着啥故事。
2303
0
近七日浏览最多
最新文章
杨振宁的告别式定了,就在北京八宝山,和邓稼先葬在一起。
很多人觉得奇怪,以为会选大场面的地方,结果还是普通的公墓。
其实他们早就是半个世纪的老相识了,从小时候住隔壁就开始玩。
上世纪30年代,杨武之带着7岁的杨振宁搬进清华园西院11号,隔壁13号住着比他小两岁的邓稼先。
两个安徽小孩一起上树玩,一块儿念书,后来又考进同一所中学。
抗战爆发时,两人先后去了昆明的西南联大,挤在漏雨的宿舍里学物理。
1945年杨振宁去芝加哥留学,邓稼先三年后去了普渡大学。
虽然不在一个城市,但信件没断过。
邓稼先在美国读书时没钱,杨振宁每月寄生活费。
两人约定以后回国搞科研,让中国有自己的高科技。
1950年是个转折点。邓稼先拿到普渡大学最快博士毕业记录,立马回国。
杨振宁留在美国做研究,拿了诺贝尔奖,但26年没回过国。
邓稼先回国后被抽调去做核武器,名字整整消失了20多年。
1971年中美关系缓和,杨振宁成为第一个回国的美籍学者。
他第一站就找邓稼先,问中国原子弹是不是外国帮忙做的。
邓稼先没当场回答,后来寄来厚厚一封信说全是中国人自己干的。
杨振宁看完哭了,后来老说这事让他既骄傲又心疼。
1986年邓稼先去世前,杨振宁去医院看过他,拍了张合影。
第二年扫墓时,邓稼先夫人给了杨振宁一盒安徽文房四宝,盒子上面写着“稼先嘱咐”。
从那以后,杨振宁到处讲邓稼先的故事,还写进语文课本让更多人知道。
到2021年杨振宁过百岁生日时,他对镜头说:“这五十年没辜负和稼先的约定。”
这些年他回国建研究所,捐钱引人才,一直为科学鼓捣到去世。
现在他走了,选了八宝山做告别式,跟邓稼先葬在一起。
俩老人家年轻时说好要走同样路,一个搞理论物理,一个搞核武器,看似方向不同,最后都为国家拼了命。
八宝山的墓碑挨着挨着,算是圆了当年“共同途”的梦。
两位老人的故事到这,但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
本文图片取材于网络!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