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才不遇大约是现实当中许多人对自己的定位了,但是关于“怀才”若被遇到了,一定会就此飞黄腾达吗?答案也许是,不一定。因为才华并不是可以直接使用的东西,历史上有很多人有才华被任用后就一飞冲天;也有不少人很有才华,却在被任用后不久就黯然收场。这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商鞅和孔子。

商鞅在年轻时代也是属于典型的“怀才不遇”,他投奔到魏国公叔痤的门下,公叔痤听从他的意见但是却并不给他足够的权力,只是让他做了个整理文书的小官。但是商鞅并没有因此而沮丧,反而是在这个职位上不断地学习魏国变法的成果——《法经》,并且熟悉官场上的事务和情况。 公元前359年,商鞅来到了秦国,得到了秦孝公的任用。但是经历过官场险恶的商鞅并没有急着去大刀阔斧的改革,而是首先做通了秦孝公和大部分高官的思想工作,他对他们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这打消了秦孝公的顾虑,开始全心全意的支持商鞅的变法。同时商鞅还通过城门立木的办法,取得了大部分秦朝老百姓的信任。在变法的过程中,他采取先从农业领域入手,加强对秦国经济实力的提升,然后慢慢到军事,最后才改革改到了政治领域。最终秦国在他的数年改革当中一举强大,并且向东打败了魏国,奠定了秦朝一统天下的霸业。 但是孔子曾经也有一个怀才而被任用的机会,但是却因为他手段过于激烈而早早的失去了执政机会而最终失败。这其中跟他杀死了一个弟子比他还多的人有一定的关系。话说公元前496年,50多岁的孔子回到了鲁国。由于他的名声传播到了当时各个诸侯国耳朵里,鲁国国君鲁定公也听说了他。

当时的鲁国实权被季孙氏、孟孙氏与叔孙氏三个士大夫家族所操控,所以鲁定公特别希望能够找回君王的尊严,压制这些不守礼法的权臣。而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主张大家恢复周礼,遵守周礼,这一点让鲁定公十分的赞成。于是鲁定公就让孔子作鲁国的司寇,这是个专门主管法律刑罚的职位,可见鲁定公是要把孔子当作自己最锋利的刀子来用了。 孔子上台后7天,就诛杀了一个人,并且将他暴尸三日。这个人叫做“少正卯”,少正是他的官职,卯是他的名。相传他是法家的人物,也和孔子一样在鲁国开办了私学教育,而且比孔子办得还有声有色,以至于孔子的弟子都跑过去看少正卯得课程去了。张衡在他得文章当中这样写到: “少正卯在鲁,与孔子并。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唯颜渊不去,颜渊独知孔子圣也。”

也就是说少正卯厉害得时候把孔子得弟子全部都吸引过去了,除了孔子最心爱得弟子——颜渊。当然了,历史记载孔子诛杀少正卯并不是因为这个原因。孔子的弟子对自己得老师诛杀少正卯也十分奇怪,就问他原因。他说: “居,吾语女其故。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得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居处足以聚徒成群,言谈足饰邪营众,强足以反是独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诛也。” 也就是说少正卯这个人是个高智商的坏人,他虽然聪明却不能有利于人民和天下,所以孔子必须要诛杀他。但是关于孔子说出得这个回答,后面得争议很大。由于历史过去了很久了,所以我们现在也不敢急于下结论少正卯杀的到底是对还是错,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孔子过早、过急的诛杀少正卯使得鲁国的权臣都开始针对他了。

果然不久之后,孔子就被迫自己辞职离开了这个职位,虽然遇到了伯乐,却终究不能建立功勋而惨淡收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