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9月10日凌晨,苹果发布了iPhone 17系列,以及一系列令人眼前一亮但“与我无关”的功能。AI功能、实时翻译、卫星通话、血压监测……一个个看起来未来感拉满的亮点,却统统无法在中国用上。
中国用户的反应也很简单:“哦,那又怎样?”
这不是第一次,也肯定不是最后一次。过去十年,eSIM、毫米波5G、FaceTime语音、15W无线快充……中国用户总是慢半拍,甚至干脆被“阉割”。
哪怕俄罗斯的iPhone都能用到更多功能,中国却总是“特供版”。
苹果每年都高调宣称创新,但对中国用户来说,越来越多像是在“摆拍”:我们看得见,却摸不着。
一部iPhone,曾经是中国通信业的“加速器”
时间倒回到2009年,那是中国3G元年,也是苹果第一次真正改变中国通信格局的一年。彼时,3G刚刚商用,移动没谈成,联通顶上,和苹果签下独家协议。
为了推广3G,联通靠iPhone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原本被认为“低端”的联通,借助iPhone迅速绑定上高端用户。当年谁要是捧着iPhone走在街头,那就是“走路带风”的象征。
iPhone的出色体验,把“移动上网”这个概念直接塞进了普通人的生活里。而联通也靠这波红利,一下扭转了多年积累的形象问题。
用业内的话说:“中国3G的历史,是联通和iPhone联手写的。”
但这份历史辉煌,却没能延续到今天。如今的iPhone,面对中国市场,手里越来越没牌可打。
卫星电话、血压监测、AI功能,一个比一个缺
今年发布会上,Apple Watch Ultra 3新增了卫星通话功能。听起来很炫,但中国用户依旧无缘。
为实现这项功能,苹果砸了超过11亿给美国卫星通信公司Globalstar,甚至拿出20%股权。但这家公司的网络,在中国用不了。
而本土厂商华为,早在2022年Mate 50系列上就实现了卫星通信,靠的是中国自有的“天通一号”系统。苹果动辄上亿美元的投入,换来的却是“国内不可用”。
血压功能也类似。Apple Watch 11的血压管理功能采用的是光电容积法,不能直接给出读数,只能监测趋势。这种“不测量”的方式,过不了中国的医疗器械认证。
而华为早在2021年就推出了支持血压测量的WATCH D,内置微型压电泵,是真正意义上的医疗级设备。甚至,连这个微型泵的核心技术,也已经被中国厂商打破垄断。
再说AI。美国版iPhone 17喊出“Apple Intelligence”口号,设备端模型、私有云AI、大语言模型三驾马车齐上阵,还集成了ChatGPT。
结果到了中国,苹果只能硬着头皮找百度、阿里、百川智能合作。为了赶上进度,谈判拖了8个月,最后还是“缩水上线”。
苹果工程师自己都说,百度的文心大模型调教完成后,连“推荐餐馆”这种基础功能都做不好。阿里负责的设备端模型,也主要是“合规过滤”。
而这一次,苹果连“白嫖”都做不成了。在美国,OpenAI倒贴着跟苹果合作;在中国,苹果不仅得掏服务费,还得自己出钱训练模型。
中国市场越来越重要,苹果却越来越力不从心
苹果当然知道中国市场不能丢。
但现实是,他们已经越来越难跟上中国用户的节奏。
毫米波?国内基础设施没铺开。卫星通话?政策限制。血压功能?不符合认证。AI?供应商不给力。
结果就是,中国用户拿到的iPhone,越来越像是“阉割版”,而别的品牌,已经在大步向前。
华为、vivo、OPPO、小米……谁不是在AI和硬件上下猛药?国产厂商早就不再只是“价格优势”,而是体验、功能、生态全面开花。
而苹果这边,发布会一年比一年“高开低走”,功能一年比一年“看得见用不上”。
结语:苹果的中国梦,还撑得起吗?
十年前,苹果教会中国人什么是智能机。
十年后,中国正在教苹果什么是“本地化”。
苹果从来不是不想做,而是没得选。一方面,国内的技术、标准、运营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苹果的全球化策略又让它很难灵活调整。
这一次iPhone 17 air终于支持eSIM了,中国三大运营商也纷纷响应。但在AI、卫星、医疗健康等多个关键赛道上,苹果已经从领跑者变成了追赶者。
苹果的“全球最强供应链”,曾经是它的底气,如今却变成了掣肘。它必须学会妥协,学会适应中国市场的节奏和规则。
从神坛跌落,从傲慢到妥协,从“教别人玩”到“被别人带着学”,苹果的角色,真的变了。
而中国用户,也越来越不再是那个“什么都买单”的消费者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