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中所有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喜欢“毅说人文与历史”的历史、人文解说,请关注我,谢谢) 《刘罗锅为什么名闻天下?是这几个原因成就了他,我们不要被电视欺骗了》文/毅说人文与历史 说起刘墉刘罗锅,我们并不算陌生,因为随着各种关于刘罗锅题材的影视剧的热播,他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那刘罗锅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一个人?是什么原因让他成为闻名遐迩的人物?今天,就请大家跟随“毅说人文与历史”小编,一起来探个究竟。 刘墉,民间称之为刘罗锅,字崇如,号石庵,康熙58年(公元1719年)出生于密州县(今天的潍坊诸城县),他的家族是密州县的名门望族,其曾爷爷刘必显是顺治年间进士,爷爷刘棨曾担任四川布政使,他爸爸刘统勋则是乾隆朝的一代名臣。刘罗锅成长在名门相府,家族成员世代为官,从小耳濡目染,受到了很好的儒教思想的教育。

从刘罗锅的简历上来看,他在清朝官场平步青云,大享官路亨通,是个人生赢家。在乾隆16年(公元1751年),刘罗锅从中进士开始,官至直隶总督兼吏部尚书、大学士等,在清朝做官50多年。嘉庆9年(公元1804年)12月25日,刘罗锅在北京寿终正寝,享年80多岁。死后赠太子太保,谥号“文清”,入祀贤良祠。刘罗锅虽然不及雍正朝的张廷玉那般显赫,但是也可以说是功德圆满。 那么问题来了,封建时代,官员们如过江之鲫般多,官至大学士的也有很多人,为什么刘罗锅的名气最大呢?他是因为什么原因誉满华夏、蜚声九州呢?“毅说人文与历史”小编查阅史料,觉得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

第一、嘉庆皇帝给他一个诨名——“刘驼子”,这个间接成就了刘罗锅的声名。 千万不要瞧不起诨名,他能让大家迅速地记住一个人,并在脑海里形成固定的形象。就像我问你水浒中“李俊”是哪个人,有可能大家都不知道;但是如果我说起“混江龙李俊”,是不是一个翻江倒海的大侠形象跃然纸上? 这就是诨名的作用。关于嘉庆给刘罗锅赐名,是有史书记载的:有一次嘉庆帝在朝堂之上,大喊刘墉为“刘驼子”,大臣们都哈哈大笑,从此刘墉的诨名就这样被叫开了。 这个诨名一直传到了民间,老百姓听到刘罗锅三个字,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个清晰的形象:一个清朝官员,弯腰驼背,拿着一根旱烟袋。因为,“刘罗锅”这个诨名比“刘墉”更加朗朗上口、深入人心,名气也就更大。

这个推理起来也是有道理的,当时民间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说“刘墉”就比较拗口,而“刘罗锅”就显得接地气,更亲民一些。 不过,如果我们真的较真起来,问一下,刘墉真的是个罗锅吗?答案是否定的,在封建时代,选择官吏是有标准的,那就是“身、言、书、判”。所谓“身”,即外观形体,要求五官端正,一表人才,否则在老百姓面前没有官威。所以,如果刘墉真得是相貌丑陋的罗锅子,肯定不会被科举考试选中,因而他会名落孙山的。但是“刘驼子”的确是嘉庆最先喊出来的,究其原因,原来是嘉庆给刘墉取诨名的时候,他已经80多岁了,一个耄耋之年的老头子,是个驼背,这就很通情达理了。

第二,刘罗锅的书法写得非常漂亮,书法蜚声华夏,被称赞为“浓墨宰相”,这也成就了刘罗锅。 刘墉的独特之处,在于官当到最大,书法写到成名,成为一个无人不知的书法家,这是其它官员做不到的。刘罗锅与铁保、翁方纲、永瑆,并称为清朝“书法四大家”。 刘墉的笔迹,初看看来软弱无力,像一团团的棉花,仔细看来则骨骼分明,刚劲有力。“静”“淡”“清”三个字可以用来概括刘罗锅的书法特点。看下面配图的刘罗锅书法,左侧的署名为“石庵刘墉”。

清朝文学家张位屏,对刘罗锅的书法赞不绝口,说它“貌丰骨劲”、“自成一家”。哪怕直到今天,刘罗锅的书法仍然被很多收藏家所收藏。所以,刘罗锅的书法也是他名声大噪的原因之一。请看下面的对联,是否是刚劲有力?

第三,众人拾柴火焰高,有人以刘罗锅为原型,写了一部有名的小说《刘公案》 文学作品能代代相传,就会让里面记载的很多不知名的人物被记录千年,就像阎婆惜、武大郎等。而有人专门为刘罗锅写了这部106回章回小说《刘公案》,这也说明他深得民心,受到群众的喜爱。这部脍炙人口的小说座,使得刘罗锅像包青天一样走进千家万户。 刘罗锅得民心是因为他是一个清官。刘墉在江宁知府(今南京市)任上,决断疑案、为民做主,不与贪官庸吏狼狈为奸;还有刘墉审理官员国泰贪污受贿案,刘罗锅微服出巡,扮成一个出家人,进行暗访,最终查明国泰的证据,把国泰绳之以法。最终,刘墉在皇帝面前历数国泰罪行,最终使国泰入狱。

综上,这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刘墉蜚声华夏的原因,如果你喜欢,请点赞并在下方留言。谢谢。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