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只要开战,"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就是历代统治者最关心的难题。小小的一粒粮食,为何能如此"重要"?

首先,关于粮草的重要性《管子》这本书就有记载:每打一仗,几代人存下来的口粮,基本就耗光了。想想也是毕竟古代战事多靠人力来填补,且不说人是铁饭是钢,就算不打仗,饿着肚子也是万万不行的。 其次从生产力水平来看,虽然后来的王朝的生产力水平比春秋时候高了,粮草花费也会有所降低。但凡一打仗,"粮食"依然会是统治者关心的头等大事、难事!这是因为:在古代,由于运输方式的基本靠人力,整吨的粮食从后方运到前线,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已经所去大半。 但即便这样困难,运粮队也要坚持不懈地往前线运粮食。而且如果战事再多费些时日,运输粮食的车队只会更加卖力,这个时候的粮食需求更是不能中断,不然可是会耽误战事的。

因此历朝历代,像一些有军事头脑的帝王们,都会在战争之前就规划好粮食的运输路线。像秦始皇时期的"秦直道"、明朝朱元璋北伐辽东时期的在各地建立的粮食基地等等,都是为了减少运输距离确保粮食安全而修建的基础设施。 但这些措施还远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因为在古代就算是国泰民安的盛世年间,一场战争的粮食消耗,依然是统治者最关心的问题。同时,战争会带来生产力的破坏,各种青壮年劳动力都被调到前线打仗,没人耕种导致的生产力下降,更是加重了粮食的短缺。 读到这里,相信会有人心生疑惑,为啥古代打仗就这么费粮食,难道是古人"饭量大"还是运粮路上强盗太多,被劫了?其实都不是。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其实在战争时期,军队粮食消耗,往往会比和平时期大得多。 其次至少在和平时期的时候,军队都是驻守于自己的防区,没有奔波的情况下,往往就是吃多少粮食,各种消耗都有固定数目。可是一旦战争爆发,肯定就要各种奔波。比如:防御战会需要调兵救急,进攻战会需要重兵反扑。各种突发的救援行动,肯定会导致粮食的消耗只会增多,不会减少。

另外再加上古代各种技术、道路等基础设施落后,运粮的道路可谓是"颠簸不断、水深火热"的。而且,一般遇到车队不能行走的山路,粮食都是要靠人力和马力的,如此周折,必然耗时耗力、再加上舟车劳顿,在运粮过程中,人和马都在消耗粮食,等到达目的地的时候,粮食也就剩个一半左右了,但是在那个年代,这也是很无奈的事情。

由此可以看出,在古代,粮食在战争中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我们平时在历史剧里面也能感受到。粮食作为士兵们的补给,如果不能到位,统治者的江山又靠什么去巩固呢,所以一个能打胜仗又有远大抱负的帝王,一定会在没有战事的时候,囤积国库、休养生息,只有这样才能有更多抵御风险的能力。 另外在古代交通不便的环境下,运输粮食的损耗成本和人力成本都是不小的,路途中的粮食消耗本来就会让粮食显得更加珍贵,所以,一场战争的胜利,除了有前方将士们的血与泪,也有运粮队的砥砺前行,坚持不懈。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又高科技的时代,虽然我们无法亲临古人那种"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紧迫感与使命感,但是越是在和平的年代,我们越是要懂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尊重劳动,节约粮食的传统美德,永远都不会过时!正所谓:"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