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编辑:KK
哈喽大家好,冷小妹这篇国际评论,来和大家聊一下美国在核武器方面的最新动静。
近日,美国空军F-35A战斗机近期在内华达州托诺帕试验场开展B61-12核弹库存飞行测试,通过惰性弹体验证了该核弹的性能与可靠性。
此次测试的成功,标志着北约五代机空基核威慑力量正式转入长期保障阶段,对世界和平而言,这显然不是个好消息,那么对此美俄是个什么反应呢?
“不仅是看不见,更是防不住”
过去大家一提到核威慑,脑子里浮现的往往是那些笨重的战略轰炸机,像B-52那样摇摇晃晃地飞过来,或者藏在深海里的核潜艇。
这类武器虽然威力大,但动静也大,起飞这一步就被雷达盯着了。但这次的主角F-35A完全不同。作为第五代隐身战机,它最大的本领就是当“幽灵”。
这次测试最核心的技术突破,在于把长约3.6米、重达800多公斤的B61-12核弹,完好无损地塞进了F-35A那个局促的内置弹舱里。
请注意,是“内置”。这一区别不仅关乎空气动力学,更关乎战术本质:如果挂在翅膀底下,那隐身性能就废了,可藏进肚子里,意味着它能像携带普通空空导弹一样,带着核弹穿透对手密集的防空雷达网。
为了确保这一过程万无一失,技术人员在托诺帕那种极端的沙漠环境里折腾了好几天。
桑迪亚实验室甚至特意搞了个“热环境预处理”,就是为了模拟战机在长时间高速飞行或者暴晒状态下,这枚核弹的电子元件能不能抗住高温。结果正如美军所愿,哪怕是在这种能把人烤化的恶劣条件下,投弹那一刻的轨迹依然精准无比。
这带来了一个极其恐怖的战术变革:以后雷达屏幕上出现的一个微弱光点,究竟是来扔几枚普通炸弹炸毁跑道的,还是带着核弹头来毁灭城市的?
而比F-35隐身能力更让人忌惮的,是它挂载的B61-12核弹本身。这款被美军视为掌上明珠的新型武器,有一个让人细思极恐的功能——“可变当量”。
传统的核武器往往追求大爆炸,恨不得一颗就能把地球钻个洞。但B61-12走的是“精致”路线。
它的爆炸威力像调台灯亮度一样可以调节:最小可以是0.3千吨,最大能到5万吨,这种量级的设计,不是为了用来毁灭世界,而是为了“实战”。
以前遇到躲在几百米深地下的指挥掩体,常规导弹炸不穿,用几十万吨的战略核弹又会造成大面积平民伤亡和辐射,连美国总统想按按钮都得手抖三抖。
但现在有了这种小当量的“迷你核弹”,配合B61-12自带的GPS和惯性导航套件,以及那个能修正飞行轨迹的尾翼组件,F-35A可以直接把核弹当狙击枪子弹用,精确地“塞”进敌人的通风口里。
这种“好用”和“敢用”,才是最危险的心理陷阱。批评者们一直在警告,当核武器变得像手术刀一样精准且附带伤害可控时,政治家按发射钮的门槛就会被无限拉低。
因此,倘若只把这次测试看作是美军自己的闭门造车,那就太天真了。这次测试成功背后,有着草蛇灰线般的战略布局,尤其是放在特朗普总统活跃的政治背景下看,更显意味深长。
还记得10月30日特朗普在那个名为“真实社交”的平台上发的那条帖子吗?他当时虽然没把话说明,但那是赤裸裸的暗示,配图甚至是F-35投弹的模拟画面,还要拉着别人搞“对等核试验”。
这种社交媒体上的“大嘴巴”,如果不配合地缘政治动作看,大家可能笑笑就过了。但结合美军的实际部署,你就笑不出来了。
2025年,美军悄无声息地干了一件事:时隔十几年,重新启动了英国拉肯希思基地的核武器储存设施,准备把最新批次的B61-12运过去。
同时,就在托诺帕沙漠里F-35忙着投弹测试的前后脚,北约也没闲着,在北海大张旗鼓地搞起了代号“坚定正午”的核威慑演习。14个国家,71架战机,其中自然少不了能挂核弹的F-35和德国的“狂风”战机。
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F-35A加上B61-12,将不再是美国一家的独门秘籍,而是要通过“核共享”机制,分发给欧洲的盟友。
想象一下,如果仅仅是美国拥有这种打击能力是一回事,如果波兰、荷兰、德国的战机也能挂着这种隐身核弹随时起飞,俄罗斯的安全压力会膨胀到什么地步?
难怪莫斯科那边的反应像是被踩了尾巴的老虎。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的警告几乎是立刻就到了,他说如果美国敢把这变成常态,俄方绝不会坐视不管。
普京也没闲着,不仅最近频繁视察战略导弹部队,俄罗斯去年11月更新的核政策里,已经非常直白地降低了使用核武器的门槛。
那边刚在沙漠里试了炸弹,这边就发射“亚尔斯”洲际导弹秀肌肉,这种针尖对麦芒的态势,让夹在中间的欧洲大陆再次嗅到了冷战最寒冷时期的气息。
亚太棋局的暗线
视线再转到亚太,这边的空气一点也不比欧洲轻松。美国这些年卖给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的战机,主力正是F-35。
之前大家看F-35在亚太的部署,担心的主要是常规空战。现在这层窗户纸捅破了,这些散布在中国周边的隐身战机,理论上都能在短时间内摇身一变,成为核投送平台。
这对于正在大力推行“一带一路”倡议、维护南海权益的中国来说,是一种极其隐蔽却又实实在在的战略挤压。
特别是那种“分布式杀伤”的战术理念——以前你要防核打击,盯住几个大的空军基地就行。现在任何一条稍微平整点的高速公路,都可能起降携带小当量核弹的F-35。
这种如水银泻地般的部署方式,显然是为了抵消对手日益增长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针对中国扩充核武库和洲际导弹技术的指责,美国人用F-35这次测试给出了他们所谓的“答案”。
而特朗普那所谓的“美国第一、核力量无敌”,更像是在这种紧张局势上泼了一桶油。这种把核武器当成常规大棒来挥舞的做法,让原本就很脆弱的地区安全互信碎了一地。
不管是德黑兰还是平壤,看着美国这一边退出军控条约,一边升级实战核武,算盘珠子恐怕都要重新拨弄了。
结语
现在回过头来看内华达州的那场测试,飞机还是那架飞机,炸弹也是哑弹,甚至连一声巨响都没有发出。
但这无声的一跃,却像是推倒了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块。
当技术上的可行性扫清了最后一道障碍,政治上的克制往往就会变得不堪一击。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股票可能因为这款战机的新能力而再次上涨,华盛顿的鹰派政客们可能因为有了新的筹码而沾沾自喜。
但在这种狂欢的背后,是被一点点蚕食的全球战略稳定。
那个所谓的“为了和平而准备战争”的逻辑,在这个时代变得越来越荒谬。B61-12不是保卫和平的盾牌,它是为了在“不仅能打赢常规战,也能打赢有限核战”这种疯狂念头上增加的一份赌注。
人类历史无数次证明,当一样武器变得“太好用”的时候,距离它真正被使用的那天,往往就不远了。
托诺帕沙漠的风沙依旧在吹,F-35留下的尾迹早已消散,但这股看不见的硝烟,已经呛得全世界都不敢大口呼吸。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