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有哪些立秋习俗

“一叶梧桐一报秋,稻花田里话丰收。”立秋节气来临,天津的街巷里便弥漫起独特的时令气息。这个被古人视为“暑去凉来”的转折点,在这里形成了以“咬秋”和“贴秋膘”为核心的独特民俗体系。

“咬秋”之俗,在清代天津文献中已有确载。《津门杂记•岁时风俗》记述:“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据考,此俗源于传统医学“以瓜克痢”的养生观——瓜类清热利湿,恰能应对夏秋之交湿热引发的腹泻。

民谚云:“秋膘贴足、寒冬不怵”。“贴秋膘”是京津冀共俗,但遇到口味挑剔的“卫嘴子”,炖肉也变得更为讲究。《津门风土丛书》载:“立秋日,家治肉食,主妇精选猪后臀尖,切寸许方块,佐葱姜、大料,以文火慢煨至酥烂。”

除了“咬秋”和“贴秋膘”外,旧时津沽尚有鲜为人知的习俗——戴楸叶。本市著名民俗专家何志华介绍,至今在西青区个别街镇还保留着“立秋晨采带露(水)楸叶簪于鬓角,可避头痛”的习俗。这是因为楸叶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

当秋风掠过海河,百年食俗仍在津门烟火中延续着时间的味道。从曾经的吃瓜“应景儿”,到今朝玻璃杯里的气泡水,从昔日油腻的五花肉,到眼下清淡的“健康套餐”,变的是载体,不变的是通达。正如海河之水,既容漕船,亦纳游艇……





【南开融媒出品】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