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日本防卫大臣小泉进次郎突然表态了:日本警惕地区内任何潜在安全危机,并重申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没有改变。与此同时,首相高市早苗也释放出想在G20峰会场边沟通的信号。 顺着这个“嘴上沟通、手上攥紧”的节奏往下聊,你会发现这套组合拳并不陌生。日本嘴上说“对话”,手里却一直在加码硬件:2022年公开把“反击能力”写进国家文件,计划把12式反舰导弹射程拉到千公里级,最早2026年量产;2023年敲定从美国买约400枚“战斧”巡航导弹,预计自2025年起到货;海自还准备两艘大型“宙斯盾系统搭载舰”,专门顶上反导和远程空情缺口。这些不是口号,是一笔笔预算——日本防卫费从2022财年的5万亿日元级一路抬到2024财年的大约7.95万亿日元,目标是几年内靠近GDP的2%。 补充个现场细节,你看西南诸岛的布点就懂了:陆自这几年先后在奄美、大宫岛、宫古、石垣设了沿岸警备部队,配合改进型12式、反舰/防空连,直线距离台湾只有百来公里的与那国岛,也早早上了警戒雷达。这就像是在街口装了一圈探头,嘴上还说“只是防范事故”。对比韩国的做法就能看出差别:首尔在台海问题上更多讲“和平与稳定”,没有明确承诺军事介入,重心还是盯在半岛安全,日本这边则把西南岛链当成“第一线”。 把新信息和上面硬件对比着看,小泉这次“警惕危机”的话,更像是给内外两个受众听的。对内,是在给扩军升级找理由——“不是我想上强度,是形势逼的”;对外,尤其是对美国,是在递交“同盟可靠”的作业——买“战斧”、上F-35B、把“出云”级改成轻型航母,都是往同一个方向在走。这套路子美国也熟:印太演训年年搞,“利剑”“护盾”等演习一再把科目往远征、联合火力上加。 按时间线往回捋,日本官方对台湾的用词这几年虽然谨慎,但动作在变实。2015年通过的新安保法让自卫队在“存亡危机事态”下可以有限度地帮盟友;2022年后又强调“专守防卫”的同时具备“反击能力”。简单说,就是嘴上还是“守”,手里已经配了能“打”的器材。和英国那种“全球到此一游”的路数不同,日本是把家门口一圈先加厚,再看范围外怎么配合盟友。 再补一笔对比,硬件之外还有人和后勤的短板。日本海空自卫队的F-35A/B计划合计147架,听着不小,但飞行员培养周期长、维护队伍紧张,F-15JSI升级还在爬坡;海自神盾舰队虽然强,但长期高强度部署会吃紧张补给和船坞能力。这就像把家里车库塞满了好车,但司机和修理工得跟上。反观美国,全球后勤是看家本事,日本要扛更大角色,离不开美军的加油、预警和情报链。 把这些拉回到这次“G20想沟通、同时提高警惕”的组合上,画面就清楚了:日本一边要在国际场合显得理性克制,一边又不放过任何给扩军加码的窗口。它不会轻易挑头惹事,但会把“准备好”的姿势越做越像,既压对手,也安盟友。 最后说句掰开揉碎的话:日本这趟车不一定直接冲,但方向盘确实往“更主动、更远程”拧了。我们要盯的是它预算怎么花、装备怎么落地、部队怎么驻扎。判断一国意图,看的是表态背后的螺丝钉。表态可以反复,螺丝钉不会说谎。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