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捡板栗被诬偷盗 景区有责任

因为一点板栗影响景区声誉,很不值得。

媒体:捡板栗被诬偷盗 景区有责任

民宿老板娘用洗车的水枪喷捡拾板栗的游客。图/极目新闻

文 | 辛河

游客在景区内捡板栗,引发一场冲突。

据极目新闻报道,江苏一网友发视频称,国庆假期,她在连云港花果山景区捡果实,被一家民宿老板指责偷盗,双方发生了争吵和肢体接触。

当事网友在视频中介绍,10月2日,她在花果山景区路边看到掉落的果实,家人说是板栗,由于她是第一次见到带壳的板栗,便捡起壳查看。一位民宿老板娘冲过来吼人,并指责其偷盗,解释无果后双方发生争执、吐口水。后经调解,她们向老板方进行了赔偿。

花果山景区管理处工作人员表示,此事系景区内民宿商户的个人行为,管理处已在处理中,“他们(游客)不是偷盗”。当地警方一工作人员则称,“当事人发的视频大部分是真实的,这件事还在沟通”。

这起冲突本属小事,却升级成了热搜。根据媒体报道看,其核心矛盾在于板栗的权属问题。

从游客角度看,景区内果实掉落属自然现象,在没有明确权属声明或者警告的情况下,捡拾行为也当是自然而然。按常理,这也不应被轻易认定为偷盗。实际上,景区管理处工作人员明确表示,“他们(游客)不是偷盗”。这就为游客澄清了所谓偷盗嫌疑。

当然,如果民宿商户明确告知板栗系其所有,则游客也应及时放弃捡拾果实行为,取得对方谅解。但指责偷盗也需出示充分证据,不能信口而出。

事实上,即便板栗确属民宿商户所有,老板娘看到游客捡拾行为,也宜言语劝阻,或者向景区反映,甚至报警,而无需反应过激。老板娘使用高压水枪攻击游客及肢体接触行为,就很不妥当了。

事发后,景区工作人员表示,景区内的私人民宿,不归景区管理。这或许是实情,但这并不意味着景区在预防和处理此类纠纷方面不能有所作为。毕竟,引发冲突的板栗仍处在景区的地理范围内。

这些板栗到底是属于民宿私人物品还是景区公共物品,景区管理方都应有明确标识予以界定和提示,否则,游客难免出现误认。换句话说,景区如能事先对这些板栗的权属做出醒目的标识提醒,也就没有如今的冲突了。

值得注意的是,检索发现,就在今年的9月18日,连云港花果山风景区官方公众号发布了一篇《金秋时节,花果山板栗飘香,采摘正当时》文章写道:花果山景区的板栗林,不仅是板栗的生长乐园,更因古树林立被誉为“天然氧吧”,成为景区的一张特色名片。“每到板栗收获的季节,许多游客慕名而来。他们漫步林荫下,一边俯身捡拾栗子,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馈赠,一边拍照留念,记录下这美好的秋日时光。”

这说明,游客在该景区内捡拾栗子,并不违规。该景区推文结尾甚至向游客发出了明确邀约:“在这个金秋时节,不妨来花果山,亲自体验捡拾板栗的快乐,品尝一口新鲜的板栗,让味蕾与心灵一同沉浸在这浓郁的秋意之中。”

可见,捡拾板栗是该景区推荐、倡导的文旅体验行为。在这样的文旅引导背景下,发生因游客捡拾板栗而起的冲突,就十分不该了。

目前,当地仍在处理这一事件。相关部门需秉持公正态度,认真处理,切实维护游客和商户各方的正当权益,景区也当及时就其管理问题进行梳理、补漏,防范再次发生此类冲突。毕竟,因为几颗板栗影响景区声誉,很不值得。

撰稿 / 辛河(媒体人)

编辑 / 柯锐

校对 / 卢茜

欢迎投稿: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