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武次位面】作者:天狼
在最近热议的印巴冲突空战、中国的霹雳-15E空空导弹“杀疯了”的背景下,美国终于也坐不住了。近日,在美军重地——内华达州内利斯空军基地,一架外形低调的CRJ700试验机引发了军迷们的注意。这架编号为N806X的测试平台,挂着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的招牌,机鼻上却悄悄装上了一个“新面孔”——一个与AIM-260“联合先进战术导弹”(JATM)极为相似的导弹头部组件。
▲一架机头格外“显眼”的CRJ700试验机
这次被拍下的,不是模型,不是渲染图,而极有可能是真·实物组件首秀。要知道,这款自2017年起就悄悄研发的AIM-260,过去一直深藏不露,连五毛钱特效的CG图都没几张,更别提实物照片了。如今突然冒个头出来,还是在各路航空爱好者经常“蹲点”的地方,难免让人怀疑——美军这是故意“让你看见”的?毕竟,中国的霹雳-15E都已经实战部署多年,不露个面说不过去。
AIM-260是美国空军与海军联合开发的一款新型远程空空导弹,由洛克希德·马丁主导研发,定位是替代现役AIM-120“先进中距空空导弹”(AMRAAM)的“下一代主力”。与前代相比,AIM-260目标明确——就是更远的射程、更高的速度、更先进的抗干扰能力,以及具备更强的“数据链作战”能力。
▲此前AIM-260的宣传图
美军至今尚未公布这款导弹的全部性能参数,但从目前可得的信息来看,AIM-260采用了更大的火箭发动机,最大速度达5马赫,射程可能超过200公里。这意味着,它不仅可以“先敌发射”,还能打击逃离中的高价值目标。同时,AIM-260采用的共形天线结构,暗示其可能具备双向数据链功能,可实现导弹飞行中段的实时更新、动态变更目标,这一点与中国的PL-15非常相似。
最关键的是,AIM-260的尺寸与AIM-120基本一致,也就是说,可以“无缝替换”,无需对F-22、F-35等现役战斗机做大幅度调整。对于已经部署大量五代机的美军而言,这是大大节省部署时间与经费的“刚需”。
▲珠海航展上的PL-15E
说到AIM-260,就绕不开它的“竞品”——中国空军自家研制的PL-15。这款导弹的出口型(PL-15E)曾在最近的印巴冲突中一举成名,射程据称可达200公里以上,甚至有说法认为其实际射程更远,已经足以威胁美军高价值平台如预警机、加油机和电子战飞机。其采用有源相控阵雷达制导头以及双向数据链技术,可以实现高度动态目标攻击,并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
PL-15的突出性能直接刺激了美军的“神经系统”。过去,美国可以依靠AIM-120在空战中占据优势,但如今中国不仅五代机歼-20数量快速提升,其主力空空导弹也完成了“代际跨越”,美军在技术和战术上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AIM-260的“上马”从某种意义上就是美军的一次“亡羊补牢”行动——有点迟,但不得不做。
▲机头装有疑似AIM-260的导引组件
这次引发热议的,是由航空摄影师科林·克拉克拍到的一组照片,照片中的CRJ700机头部分并非传统的雷达罩,而是明显装有一个看起来“非比寻常”的导弹头部结构。结合导弹形状、天线配置以及先前公布的渲染图,这一结构高度疑似为AIM-260的导引组件。
这个被“偶遇”的试验平台属于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这家公司虽然不是AIM-260的主承包商,但从以往经验来看,诺格常常参与到各类武器系统的测试与子系统研发中。这次它出现在内利斯空军基地附近进行飞行测试,很可能正是为AIM-260的雷达制导系统提供测试平台支持。
结合美海军VX-31测试中队在2024年中段进行的8次测试飞行、26.3小时任务数据,美军对AIM-260的“实弹测试”显然已经持续了相当时间。如今照片曝光,很可能意味着这款导弹已经完成了基础飞控与制导系统测试,开始逐步走向实装验证阶段。
▲挂载PL-17的歼-16
从目前掌握的情报来看,AIM-260确实在许多方面对AIM-120进行了跨越式升级,但是否能对中国的PL-15形成“碾压”,目前还存在较大争议。毕竟,现代空战早已不止是“谁导弹打得远”那么简单——侦察感知、目标更新、电子战干扰、平台协同等都是不可忽略的变量。
而中国的歼-20、空警-500等平台协同能力日益增强,在体系作战的支撑下,PL-15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一枚导弹,而是整个空战体系中的关键节点。即便AIM-260性能优越,但若在“体系对抗”中没有足够支撑,依旧难以形成压倒性优势。更何况,中国在远程空空导弹领域还有“后手”——此前有关PL-17、乃至下一代PL-XX高超音速空空导弹的消息也时有传出,如果未来一旦部署,这将进一步抬高美军的“应对门槛”。
▲F-22发射AIM-260的想象图
AIM-260的首次“露脸”,标志着美国空军在面对中国导弹技术崛起时迈出的关键一步。它不仅是一种导弹,更是美国空军战略思维的体现:从“信息优势”转向“技术对等”,甚至试图重新夺回空中主导权。然而,空战的本质已经从“单打独斗”转变为“体系对抗”。中国的霹雳-15不仅技术先进,还已经批量装备列装,配套体系日趋完善。相较之下,AIM-260还处于试验阶段,虽然曝光了“面容”,但是否能快速形成战斗力,还有待观察。
在未来几年内,中美在远程空空导弹领域的较量将日趋激烈。可以预见的是,这种“你升级、我迭代”的动态平衡,将继续成为中美导弹技术发展的主旋律。而最终的胜负,也许不在一枚导弹,而在背后那场看不见硝烟的信息与体系战争中见分晓。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