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从"村村通"工程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从危房改造到厕所革命,农村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更是被寄予厚望。然而,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一些地方却出现了工程质量不达标、设施闲置浪费等问题,这不仅浪费了国家资源,更损害了农民利益。为此,中央决定开展新一轮全国农村大排查,这次排查究竟查什么?对农民又有何影响?
一、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与问题并存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国家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抓手。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一半以上。这些农田普遍实现了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抗灾能力强等特点,为粮食稳产高产提供了坚实基础。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高标准农田亩均粮食产能一般可提高10%-20%,亩均节本增效约500元。
然而,在快速推进的过程中,一些地方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在河南某县,投资上千万元建设的灌溉系统因管道质量不达标,不到一年就出现大面积破损;在安徽某村,新建的田间道路宽度不足,大型农机无法通行,沦为"摆设";更有甚者,个别地方为完成指标任务,竟出现"数字造田"现象,在图纸上"建设"高标准农田。这些问题不仅浪费了国家投入,更让农民对政策产生质疑。
二、大排查聚焦三大核心领域
此次全国范围的大排查,将重点围绕工程质量、资金使用和设施维护三大方面展开,力求全面摸清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真实情况。
工程质量方面,排查组将深入田间地头,实地检查建材是否符合标准、施工是否规范、设施是否完善。特别是在水利设施上,要确保灌溉渠道畅通、蓄水池无渗漏、泵站运行正常。据农业农村部通报,2023年全国共发现高标准农田工程质量问题1.2万处,其中水利设施问题占比高达65%。
资金管理方面,将严查资金使用是否规范、是否存在挪用挤占现象。国家审计署2024年的一项审计显示,某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中有3.7%被违规用于非农田建设支出。此次排查将建立资金使用全链条监管机制,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设施维护方面,重点检查"重建轻管"问题。数据显示,全国约有15%的高标准农田因缺乏有效管护而出现设施损坏。排查将推动建立"县负总责、乡镇监管、村为主体"的管护机制,确保设施长期发挥效益。
三、创新排查方式确保实效
为避免排查流于形式,此次行动将采取多种创新方式。一是"四不两直"暗访,即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掌握真实情况;二是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独立开展工程质量检测;三是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等技术手段,提高排查效率和精准度。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排查特别强调农民参与。各地将通过设立举报电话、召开村民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听取农民意见。在山东某县试点中,通过农民反映的问题线索,排查组发现了23处工程质量隐患,及时进行了整改。这种"农民吹哨、部门报到"的模式将在全国推广。
四、建立长效机制巩固成果
排查不是目的,整改才是关键。对发现的问题,将建立台账,明确整改责任人和时限,实行销号管理。同时,将把排查结果与下年度资金分配挂钩,对问题突出的地区扣减补助资金。
更重要的是,此次排查将推动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长效机制。一方面,完善项目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全流程标准体系;另一方面,健全"建管并重"机制,明确管护主体和责任,探索市场化管护模式。在江苏某地,通过引入专业公司负责设施维护,农田设施完好率从70%提升至95%,这一经验将在全国推广。
对农民而言,此次大排查是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机会。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农民反映的问题将得到高度重视,对查实的违规行为将严肃处理。农民朋友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客观反映问题,共同守护好"饭碗田"。
高标准农田建设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事关农民切身利益。此次全国大排查,既是对过去工作的全面检视,更是对未来发展的系统谋划。通过问题整改和机制完善,必将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农民朋友要积极参与,说实话、道实情,共同把这项惠农工程办实办好。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