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人生像条折弯的河,有些人一头扎进水里,翻腾起浪花,倒真能让岸上的人都停下来看看。这世道不是缺风光的事儿,缺的是走过风浪、带点泥点子,心里还装着老百姓的人。罗志军这名字,咱东北辽宁人熟得很,说起来那是实打实有故事的“活人”,不是挂在报纸上那种照片下来没毛病也没性格的牌坊。

他在江苏为官21年,下基层与群众打成一片,退休后依然深入一线

1951年,他生在凌源。辽宁那年真不是个省心地儿,但你想啊,新中国刚开局,地里头刨粮食,天上咬牙憧憬着日子能一天天好起来。罗家过日子也很寻常,该吃苦的年纪即使是干部子弟也跑不掉。你说那领头羊性格是不是天生的,我不信。我觉得,要不是家里头有人带着憧憬,要不是看着邻居在风雪里扛着锄头,他也许就跟着人堆里混日子。可他偏就那种不爱躲懒的性格,做啥都搬着一股子劲。

有件旧事儿,说起来跟咱小时候一样亲切——年轻那阵,罗志军参过军,扛过枪。部队里嘛,规矩多,自由少,可人最能熬出来的,就是那份整齐和韧劲。有一次,部队辎重出事故,忙乱中他不顾个人安危,跳下去帮着抢救伤员。事后他没拿这事炫耀,人家还说他“憨厚”,但其实心里头知道,要不是有点责任感,谁也不会在关键时候冲出去。那股子不声不响的实在劲,后来在社会上还真没丢。

他在江苏为官21年,下基层与群众打成一片,退休后依然深入一线

退伍后,他没坐享其成,反倒在医用仪表厂里干了不少黑活,没啥光环,流水线上掏零件、修设备。咱们常说领导干部都是坐办公室的,但他那个时候是跟工人们端着馒头在厂里坐一块。厂里有一次设备出了大问题——真没几个人会修,领导都慌了头。到最后是他和两三个徒弟“猫腰儿”钻进机器肚子里,衣服沾得全是油,一边扯材料一边琢磨着咋解决。这事让厂子里工人们都服气,隔三岔五有人来问“罗师傅,这活怎么办?”其实挺接地气的,无非就是手里会抡锤子,心里想着事。

后头他到了中国青年报社,说起来那更有意思。报社不是搞宣传那么简单,得懂书、懂人、还得熬夜做文章。头几年他不是头儿,晚上加班没人管他,他也不拆台,人家让干啥干啥。有回碰上突发事件,编辑部里急得满屋子跑,他却能坐住,拉着小年轻熬到天亮,一篇稿子连改七次,投出去顺利发表。听说那篇文章后来成了全国青年志愿服务的宣传样板,虽然署名最后排了他的名字,但报社几个小伙都心里有数,这人不是躲在光环里的“老大哥”,是真把心思掏出来给大家用。

他在江苏为官21年,下基层与群众打成一片,退休后依然深入一线

其实他那一路上,挫折烦心事儿不少。你说职场换来换去,谁没碰过跟同事意见顶撞的时候。有一次他主张改革厂子里的轮班制度,结果工头一票人都反对,怕影响奖金。罗志军没凶人家,居然挨个陪着班组长唠了一下午,喝茶拉家常,讲讲自己年轻时夜班掉过头发,最后让几个反对最激烈的人都乐了。后来这制度倒还真上了,工厂效率提了不少。你要说“情商”,我看还不如叫“懂道理”。人和人不就是得有点诚心,办事才踏实嘛。

转眼到1999年,南京市政府找他过去,说白了是想借他那冲劲整点“新意”。南京那会儿经济不算景气,开发区黄土一片,城区楼房拉锯。罗志军来了,第一件事不是搞什么仪式,而是自己披着夜色到海棠里社区走一圈。晚上有居民在小区里打扑克,孩子们踢球,他没提前打招呼,就坐在花坛边上跟人闲聊。这风格,在南京原本的官场里有点“不按套路”。有个小姑娘问他:“罗叔叔,为什么你穿得和我们爸爸一样?”他笑笑说:“我在这里工作,住你们楼下一样。”第二天社区办公室热闹了,大家都说这新来的干部跟我们一样有烟火气。

关于经济发展,有人说南京后来房价飙起来是因为外资进来得猛,其实没这么神话。老罗一次改革,把“城中村”改造搞得很联合——社区里拆迁居民心理落差大,他有一次到片区走访,不穿西装,挤在土路上帮着老人搬煤球,还顺口问问邻居谁家孩子在外地读书。他讲条件、懂情面,不是一句话压过去。后来有年轻人说:“我就是那一年看见他没架子,一心想回南京创业。”要是你拿笔记本去查GDP增长数,那是没错,可人家是真做了底层关怀,政策落地了,老百姓才愿意跟着他干。

身为“一把手”,权力大了,诱惑也多。罗志军有时候被人喊出去参加饭局,按理说这些场合是拉关系、结朋友圈,但他常自带茶杯,吃完家常菜就溜。有个老同事逗他:“你不怕人说你不合群?”他说:“我怕合群了丢了原则。”生活里他这性子让人觉得有点“轴”,可南京的老人和年轻人打心眼里喜欢他。哪怕是退休以后,大家逢年过节也给他打电话,问问近况。咱们东北话说:“人不但干得漂亮,心也得放正。”

说到他之后的晚年,也是“安分守己”,没搞什么“挂名顾问”之类的花架子。反倒是南京几个老社区,每当遇到市政难题,都能让退休的他出来坐一坐。身边的人没见他赚过快钱,也没听过他夸自己的事迹。街坊邻居都说他是一辈子不张扬、不自私的人。有的人退了就不管人情世故,可他到去世那一年,还能带着一身病到社区办公室改旧电路,把小区灯换成了新节能灯。

直到2022年秋天,罗志军因为多年积劳,身体撑不住了。那天南京下了点稀碎的雨,几个社区干部带着老百姓在门外等消息。你说人生就像雨后的柏油路,黑亮黑亮,有坑也有镜。他那次走得安静,人们却一点不觉得孤单,倒是觉得,有这么一个实在人带过日子,咱南京也有底气。

这人一生没几句豪言壮语,却让不少孩子、老人相信,这官也能当得“有烟火气”。今天大家都在讲城市精神,其实低头一想,这些点滴的温情、摩挲的泥点子,才是让城市活起来的理由。罗志军这故事没什么神话,倒是有一点咱们平常老百姓愿意对着炕头说的真心话——啥叫好干部,别人不敢认,可在这份朴实后头,我觉得,南京的明天,真不缺好人撑场子。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