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一拍宋朝#“打假”这个词汇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在商品鱼龙混杂、各种违法不良行为足以以假乱真的现代社会,打假不仅是提高大家购物体验的手段,也是保障市场平稳运行以及消费者权利的重要工具。但其实早在千年之前的宋朝就出现了“打假”意识,只是因为时代需要不同,必然性地导致了针对范围以及侧重点不同而已。 那么宋朝的“打假”机构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和如今的“打假”机构有何不同?本篇我们将就这些疑问进行深入剖析,穿溯时光来分析这一千年前的行政手段。 一、宋代“书铺”出现的时代背景和原因 因为开国皇帝赵匡胤个人的经历影响,导致宋朝几乎所有统治者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重文轻武”的治国举措和方针思想,这种基础上发展的宋朝上层建筑必然也会带着诸如“重文官、轻武将”的烙印。宋朝“书铺”其实并不进行书籍贩卖的商业活动,它虽然是一个民间组织,但职能却更加宽泛并且趋于政治性,这和宋朝书铺出现和发展时期宋朝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时代任务是分不开的。

1.宋代“书铺”不卖书?自有其特殊的时代作用! 首先来阐述一下为何宋人并不需要卖书的“书铺”——古人用来进行书籍买卖这种经济活动的固定商业场所叫做“书肆”,并且由来一早,所以说“书铺”只是“徒有其名”而已,它在宋朝主要是用来当作“文书公证单位”,兼而也被用来科举和检察之用。 宋朝因为历史原因格外重视官员的纪律性以及忠诚程度,并且商品经济发达的宋朝更加需要清明的地方政府来推动经济发展,出于这些目的以及需求,宋朝统治者便设立了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类似于基层办事单位的地方,主要从事一些中央文件证明工作来防止文书被盗用,还可以为受教育程度不高的民众起草状告文书,不仅如此,书铺还为科举学子提供生活服务、同样也有维护他们考试的公正性的权利和义务。

2.宋代“书铺”出现时候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宋代“书铺”出现之际,正是宋朝乃至整个封建历史上都极令人瞩目的历史时期——政府积极推行教育改革,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商品经济发展繁荣,市民阶层快速崛起…… 这个时候的宋朝各地来往交流更加频繁,并且因为统治者发展需要以及民众受教育程度的增高,科举制度也得到了极大发展。就从公正性以及客观性来说:唐代科举荐举占比比较大,宋初对此便进行了限制,到真宗时期基本上历届知贡举都能大力提拔孤寒才俊,而这也从反方向上提高了对于科举考试公正性的要求。此外还有民众法律意识的提高、商品经济发达导致的可能因为利润会仿造政府文书的失信现象等,都在推动着书铺这样一个从基层到中央的完善的机构。

二、宋代“书铺”的现实作用以及深远影响 宋代书铺可以说说是被它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以及繁荣的市场所“哺育”长大的,虽然直观看起来它众多职能都偏向于服务科举考生、规范科举纪律等这些行政系统本来应尽之责任,但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角度来看,书铺的最终推动力应当是宋朝的经济。作为上层建筑一部分的宋朝书铺,自然而然地也会对社会其它因素产生反作用力。 1.宋代“书铺”对于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 宋代书铺最为明显和使用频率最高的功能莫过于处理公书公证相关事务,除了可以解决大多数的民间纠纷、减少政府机关出面频率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开支之外,宋代书铺通过这种较为有力的智能手段,宋朝的商品经济也得到约束和规范,从而得到了长效良好发展。 书铺发挥对于科举相关的职能时,除了改善科举考试学子的生活条件、及时地向他们提供物质援助之外,更多是保障了宋代的科举条制的公正性——通过“糊名”制、“锁院”制、别头试等严防考官与士子舞弊,使其细化、合理化、规范化。

2.“书铺”作为行政思想对于后世的深远影响 在宋朝行政思想的指导下,宋朝的行政举措较之前朝也有着较大改动,其中更是不乏可取之处。宋朝的中央集权更甚于前朝,因为宋朝建国之初便将节度使软禁在汴京,令文臣出使郡列,所以便衍生出了书铺来帮助统治者解决地方隐患、监督地方政府行为等,从而将权力更好地收归中央。 另外,书铺思想中还有一个极为先进的思路:通过利用本朝商品经济的繁荣,朝廷基本上把能够外包的业务都外包给诸多商人——书铺便是这样一个具有政府职能的民间机构。

政府职能将部分权力划拨到民间机构不仅能减轻地方行政压力,而且还可以提高行政效率,对于中央政府来说,还可以利用民间机构对地方权力进行监督,从而更好规避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对皇权和中央集权来说更是强有力的加强举措,这种行政思想现在也成为了现代政府的智慧借鉴来源,甚至成为了某种情况下的执政模板。 三、结语: 宋代“书铺”不卖书这一看似奇怪的历史现象,深入剖析起来才发现,历史上无论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是为了满足时代特定政治经济文化需求,“书铺”的产生自然也深有其理。

宋朝的平民文化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并且前承基本完善了科举制度的唐朝,自然科举考试的公正性就成了宋朝政府的重要时代任务——“书铺”作为服务考生、“打假”考试中存在的徇私舞弊现象的重要机构,无疑可以巧妙地满足这些时代需求。总而言之,宋朝书铺虽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局限性,但是作为千年前的民间机构,它是充满着进步性、有益于科举制度以及社会发展的优秀智慧成果。 参考资料来源: 1、《皇朝编年纲目备要》 2、《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 3、《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4、《宋代史之职官志》 5、《太平宝训政事纪年》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