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很有名的唐诗,“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大唐名将哥舒翰,在跟吐蕃的作战中,可谓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屡破吐蕃。他也因此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和重用。

打仗除了个人武勇之外,更要靠谋略和临阵指挥。哥舒翰能征善战,却败给了安禄山的叛军,主要就是因为他临阵指挥失误造成的。而哥舒翰指挥失常,应该跟多个原因有关。 首先,哥舒翰在安史之乱发生前,已经年老,又突然患病。 《旧唐书》记载,哥舒翰因为上了年纪,又沉迷酒色,在洗澡时,突然“风疾”发作,“绝倒良久乃苏”。哥舒翰晕倒良久才苏醒,很可能是中风了。因为年老、生病,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哥舒翰的作战指挥,导致他无法快速对战场形势,做出正确判断。 其次,哥舒翰是被逼出征,内斗严重,情绪复杂,进一步影响作战。 唐玄宗后期,朝内争斗越来越严重,哥舒翰也参与其中。 哥舒翰与安思顺有旧怨,就趁机伪造安禄山寄给安思顺的书信,将安思顺陷害致死。杨国忠见哥舒翰为了除掉异己不择手段,又手握重兵,也不免畏惧。他就在京师又招募了三千士兵,同时派亲信杜干运率军屯住霸上,提防哥舒翰造反。结果,杜干运又被哥舒翰找了个理由给杀了。 杜干运之死,彻底让杨国忠恐慌了,害怕哥舒翰挥兵京师,再杀了他。而哥舒翰做了这些事,也不自安,他也很清楚跟杨国忠闹翻的后果。

安禄山派大将崔乾佑进攻潼关,故意示弱诱敌。哥舒翰,以及出征在外的郭子仪、李光弼都认为应该坚守不出。杨国忠则“屡奏使出兵”,唐玄宗在杨国忠的蛊惑下,数次派使者督促。 哥舒翰无奈之下,“恸哭出关”,心情很复杂。 再次,安禄山的军队也曾经是大唐正规军,而哥舒翰统领的则是杂牌军居多。 安禄山起兵前,任平卢、范阳、河东节度使,他的家底就是三镇原有的正规军。安禄山自己善战,又善于养兵,他的嫡系全是精骑锐卒,即郭子仪、李光弼在给唐玄宗上书中所说的“锐兵”。 崔乾佑率领的攻打潼关的大军中,还有大唐最精锐的部队,陌刀队,至少有五千人以上。 而哥舒翰虽有二十万之众,却是混杂的乌合之众。郭子仪、李光弼在给唐玄宗的上书中就说,“翰病且耄,贼素知之,诸军乌合不足战”。两人的意思很明显,又老又病的哥舒翰凭借二十万乌合之众,据守潼关,绰绰有余,但是,出战则很难取胜。 郭、李二人最后说,“若师出潼关,变生京师,天下怠矣。”果真一语中的,最终,哥舒翰战败,安禄山大军直逼长安,唐玄宗仓皇而逃。 最后,哥舒翰指挥不力,中计,几近全军覆没。 出潼关之后,有一条长七十余里的道路,南面依山,北濒黄河,道窄且险。 崔乾佑也是安禄山手下的得力干将,深谙兵法。他利用地势,提前在路旁的山上,安排了数千伏兵。然后,仅仅派少数士兵,作为诱饵,引诱哥舒翰。

哥舒翰行动不便,“浮舟中流以观军,谓乾祐兵寡,易之,促士卒进”。哥舒翰督促大军冒进,正好中了崔乾佑的计策。哥舒翰的军队在险要的窄道上行进,很快就队列大乱,乱哄哄一团的往前走。 崔乾佑见状,命令埋伏的士兵攻击,“贼乘高颓石下击,杀士甚众”,先干掉了一批哥舒翰所带的军队。 此时,哥舒翰的主力还在,一边让三万士兵沿着河岸擂鼓助威,一边让精锐士卒在前,余下的十余万大军随后前进。 崔乾佑则继续指挥军队迷惑哥舒翰,他让十个人,五个人组成一队,一会前进,一会后退,显得乱起八遭,毫无阵列,战法。惹的哥舒翰和手下的将领对崔乾佑是一顿嘲笑。哥舒翰大意了,距离惨败也就不远了。 崔乾佑将五千陌刀手埋伏在最后面,当哥舒翰已经有些懈怠的大军靠近后,“伏忽起薄战,皆奋死斗。”大唐陌刀的威力,众所周知了,战马都能轻松劈成两半,不要说人了。因为道路狭窄,五千陌刀手死战,挡住了哥舒翰的去路。 哥舒翰倒也不含糊,在马车上蒙毛毡,“画龙虎,饰金银爪目,将骇贼”,想吓退崔乾佑的士兵。结果,正好帮了崔乾佑的大忙。

“贼负薪塞路,顺风火其车,熛焱炽突,腾烟如夜,士不复相辨,自相斗杀,尸血狼籍,久乃悟”,不能不说,崔乾佑的连环计厉害,再用火攻,导致哥舒翰大军混乱之中,自相残杀,死伤严重。 等大军明白过来了,开始溃散逃跑,跌入山谷、黄河者,又死了十分之一二。潼关前,为了防御敌军进攻,挖了三条壕沟,结果,挡住了撤退的道路。掉进沟中死者无数,沟被填平了,剩下的士兵才算过去。 崔乾佑又领军在后追杀,最后,哥舒翰带出去的二十万大军,仅有八千余残兵逃回了潼关。因为士兵不足,潼关很快陷落。 哥舒翰在逃跑途中,被手下绑架,送给了安禄山,被囚禁。后来,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死。安庆绪兵败,逃跑前,将哥舒翰杀害。最终,哥舒翰因为一场本来不该发生的兵败,送掉了性命。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