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明朝张岱在《募修岳鄂王祠姆疏》中有言:“盖众擎易举,独力难支。”这句话用来形容新中国的第一座丰碑——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造过程再合适不过,这一座纪念所有无名英雄的纪念碑的建成过程其实也十分坎坷,背后承载了无数人的心血与劳动。 在青岛市搬运公司起重队所承接过的所有任务中,最艰难、最光荣的任务就是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石料送往北京。这一运输任务不仅难度大、复杂度高,更以其非凡的历史意义载入史册,成为我国运输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人民英雄纪念碑 01 纪念碑的碑心石采取的是青岛浮山花岗岩石料。为了挑选这块石料,相关工作人员便已经为此进行了三个多月的实地考察。石料开采工作始于1953年4月11日,300多吨的大石料需要完整的从山岩上剥离而出,只是这一点,便将南京上海等地远道而来的技术人员难为得够呛。 当时有一位被称作“石神”的老石工李开山,工程负责人便将他请到现场商量办法,最后在李开山老人的建议下采用放闷炮的方式,经过数月的努力,终于得到了一块重量约为320吨的碑心石。

▲开采出的碑心石石料 1953年8月19日,重达百吨的碑心石石料开始了从青岛浮山前往北京的旅程。这块石料的运输路线并不复杂:石料厂——大港货运站——北京前门西站——纪念碑工地。石料在经过打磨修整后,已经从最初的320吨减到102吨,但是在当时的运输能力下,要将上百吨的石料运到北京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02 从石料厂到大港货运站的运输距离大约为15公里,在这条路线上有山丘,有村落,还有桥梁。如何迈出第一步,成了工程队焦头烂额的首要难题。其中有一个计划是在两地间临时搭建出一条重轨铁路,但经计算成本后发现要这样做的话,光用于打地基,便需要花费近30万元,这一计划便被放弃。

▲石料运输旧照 最终,这段路的石料运输采用的是“滚杠”的方式。所谓“滚杠”,就是把石料放置于一个9吨重的铁排上,路面铺上一层垫木和滚木,但这个滚木并非木制,而是由鞍钢提供的无缝钢管初胚,然后将铁排和放置于其上的石料放在滚木上,系上钢丝索,滚动前行。后来有亲历过此事的工人回忆说,将巨石放上滚木,就花费了一整天的时间。在滚动时,有三台进口的大马力拖拉机进行牵引和推动。 这样的移动速度极慢,一天还运输不到1公里。每前进一段距离之后,也需要把已经走过的枕木移到最前面去。沿途还需要进行拆房开道,当时整个施工队伍有警察站岗,民兵护卫,每天晚上施工队的帐篷就搭建在石料旁边。热情的青岛市民一路夹道相送,鲜花和爆竹声始终伴随在石料的这一段路程。但正如《吕氏春秋》中所言:“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有7000多名工人参加了这一运输工程,大家齐心协力地向着一个目标使劲。 这一段路走了足足30天,当石料终于在9月27日运抵目的地时,伴随着人群欢呼的,还有工人们激动的眼泪。

▲碑身石料运抵北京旧照 03 到达铁路货运站后,102吨的石料依然没有办法运上火车,因为当时中国火车最大的运输载量是90吨,就算保守估计可以超载10%,102吨的石料依然过重。此时,工人们只有对石料再次加工减重,修改了石料的中间和两端厚度,减重为94吨。加上辅助设备和垫木,共计大约100吨。10月13日,装载着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石料的火车,终于抵达了北京前门西站,一路平安。 石料到达北京前门西站后,其中工人们依然采取了“滚杠”的办法,花了三天的时间将石料运送到了天安门广场的纪念碑工地。在背心石石料抵达工地后三天,施工团队在专家们的指导下再次对之进行打磨,最终纪念碑碑心石重约60吨,就和现在的纪念碑大小差不多了。 1958年4月22日,承载着无数人的心血精力,寄托了全中国人民纪念之情的中国人民英雄纪念碑终于落成。

▲人民英雄纪念碑 结语 人民英雄纪念碑在中国人心目中有着无比重要的地位,它代表着纪念,代表着期望,代表着无数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和坚定决心。它是中华民族奋斗的见证,它矗立于天安门广场上,也矗立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 参考资料: 《人民英雄纪念碑与青岛的渊源》 《募修岳鄂王祠姆疏》 《吕氏春秋》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