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恒大正式退市#2025年8月25日9时,香港联交所的一声钟响,为中国恒大集团(03333.HK)的资本市场历程画上了句号。因连续18个月未满足复牌指引要求,这家曾以"宇宙房企"之姿登顶行业巅峰的巨头,最终以强制退市的方式黯然离场。从1996年广州城中村的几间旧办公室起步,到2017年登顶中国房地产销售冠军,再到2021年债务危机爆发、2024年停牌、2025年退市,恒大的兴衰史不仅是一家企业的命运沉浮,更是中国房地产行业高速扩张期"高杠杆、高周转、高负债"模式的典型样本,其崩塌过程中激起的涟漪,仍在深刻影响着中国经济的肌理。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从草莽到巨头:恒大"三高模式"的狂欢与隐患
1996年,许家印在广州创立恒大时,中国房地产市场正处于市场化改革的起点。与万科、保利等国企背景的房企不同,恒大选择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草莽路径——在广州郊区的金碧花园项目,以"成本价+精装修"策略快速回笼资金,用"八个碟子一个碗"的营销话术击中刚需群体的痛点。这种"低价快销"的模式让恒大在3年内跻身广州房企前十,也为日后"高周转"基因埋下伏笔。
2006年开启全国扩张后,恒大的野心与资本的贪婪开始共振。为突破资金瓶颈,许家印将"高杠杆"发挥到极致:一方面通过信托、私募基金、海外美元债等渠道疯狂融资,另一方面将"高周转"模式推向极致——"456模式"(4个月开盘、5个月回款、6个月现金流回正)成为行业标杆,甚至出现"3个月开工、6个月开盘"的极端案例。这种模式下,恒大的资产规模呈指数级增长:2009年赴港上市时市值仅192亿港元,2017年销售额突破5000亿元,2020年巅峰期总资产超2.3万亿元,位列《财富》世界500强第152位。
但繁荣背后,风险的种子早已生根。恒大的负债结构始终处于危险边缘:2020年"三道红线"监管政策出台前,其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高达83%,净负债率184%,现金短债比仅0.47,三项指标全部"踩线"。更致命的是,恒大的多元化扩张进一步放大了风险——从文旅(恒大童世界)、健康(恒大养生谷)到新能源汽车(恒驰),这些重资产、长周期的业务累计投入超4000亿元,却始终未形成稳定现金流。当2021年中国房地产行业进入下行周期,销售回款放缓、融资渠道收紧的双重压力下,恒大的资金链终于断裂。
2021年9月,恒大旗下商票首次出现逾期;12月,理财产品"恒大人寿"无法兑付;2022年3月,美元债实质性违约;同年6月,因未能提交年报被港交所停牌;2023年9月,被列入"除牌风险"名单;2024年2月,停牌满18个月期限,最终走向退市。这场持续4年的危机,本质上是"高杠杆、高周转、高负债"模式的必然崩溃。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链式反应:恒大危机如何冲击中国经济?
恒大的崩塌绝非孤立事件,作为资产规模超2万亿、关联上下游超8000家企业的行业龙头,其危机引发了房地产行业乃至整个金融经济的链式震荡。
首先是金融体系的"灰犀牛"显形。 恒大总负债约2.4万亿元,其中银行贷款占比约30%(超7000亿元),信托、资管计划等非标融资约40%(近万亿元),境内外债券约20%(超4000亿元)。危机爆发后,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国有大行披露的对恒大贷款余额均超百亿元,部分信托公司因踩雷恒大出现流动性风险;境外债券市场上,超70只美元债违约,涉及金额超190亿美元,导致国际投资者对中国房企信用信心崩塌。更关键的是,恒大的商票兑付危机波及产业链——超5000家供应商被拖欠款项,其中三棵树涂料、索菲亚家居等上市公司应收账款一度超过净资产50%,部分企业面临破产风险。
其次是房地产行业的"信任危机"传导。 恒大危机暴露了预售资金监管的漏洞:购房者的首付款和按揭贷款本应进入专用监管账户,用于项目建设,但部分房企通过"资金池"操作挪用资金,导致项目烂尾。2022年全国范围内出现超3000个"停工楼盘",引发业主集体停贷潮,进一步加剧了购房者的观望情绪。2022年中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24.3%,销售额下降26.7%,70个大中城市新房价格指数连续16个月环比下跌,土地市场流拍率一度超过30%。房地产投资这个曾经的"经济引擎",在2022年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转为负值(-8.8%)。
最后是居民财富与社会稳定的冲击。 恒大的700万业主中,超300万尚未收房;其理财产品投资者超40万人,其中大量是中老年群体,毕生积蓄面临损失;建筑工人、装修工人等产业链从业者被拖欠工资超百亿元。这些微观个体的困境,最终汇聚成宏观层面的社会压力——2022年法拍房数量同比增加20%,断供风险上升;部分城市出现业主维权事件,影响社会稳定。
三、后恒大时代:中国经济的转型与重构
恒大的退市,标志着中国房地产行业"野蛮生长"时代的终结。这场危机留下的不仅是废墟,更深刻的启示在于:任何行业的发展都不能脱离"风险与收益匹配"的基本规律,企业的扩张必须敬畏市场规律与监管规则。
对企业而言,"脱虚向实"是生存之本。 恒大的教训在于盲目多元化——当主业(房地产开发)的盈利能力(净利润率长期不足10%)无法支撑多元化的资金需求时,跨行业扩张就成了"拆东墙补西墙"的赌博。反观万科、保利等稳健型房企,在危机中坚持"聚焦主业、降本增效",2024年上半年的平均资产负债率已降至70%以下,经营性现金流保持为正。这提示企业:无论规模多大,都必须守住"现金流安全"的红线,避免用债务堆砌的虚假繁荣。
对监管而言,"防患于未然"需制度创新。 恒大危机的爆发,暴露了预售资金监管、房企杠杆监测、多元化业务风险预警等制度的滞后。近年来,监管部门已推出多项改革:2023年起全面实施预售资金"穿透式监管",要求资金按工程进度拨付;2024年修订《房地产企业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将"表外负债""关联交易"纳入监测范围;2025年试点"房地产项目公司封闭管理",防止资金跨项目挪用。这些制度完善虽迟到,但为行业健康发展筑牢了防线。
对经济而言,"去房地产依赖"是必由之路。 恒大危机的本质,是中国经济从"土地财政"向"创新驱动"转型的阵痛。2024年以来,地方政府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同比下降18%,但新能源汽车、光伏、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的税收增速超过20%。这提示我们:必须加快构建"房地产长效机制",推动保障房、城市更新等民生类地产发展,同时加大对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业的政策支持,让经济增长的动力更均衡、更可持续。
结语:繁华落尽见真章
恒大的退市,是一场资本狂欢的终章,更是一次经济规律的警示课。它告诉我们:企业的发展不能背离"量入为出"的基本逻辑,行业的繁荣不能依赖"债务滚雪球"的虚假扩张,经济的增长不能寄希望于"土地财政"的路径依赖。当潮水退去,真正留下的不仅是废墟中的反思,更是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坚定决心。正如许家印在2023年内部信中所言:"恒大的教训是深刻的,希望所有企业都能以我为戒。"这场危机或许会成为中国经济走向更成熟、更稳健的重要转折点。#上头条 聊热点#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