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观察者网》10月14号报道,新西兰政府决定,给南北岛之间修新的公铁两用渡轮,这次选的是中国船舶集团旗下的广船国际来造,两艘新船大概有200米长,计划2029年交付。
其实一开始,这个项目新西兰是跟韩国签的合同,已经花了6亿多纽币,相当于3亿多美金,结果新西兰硬是认赔这6亿多纽币,跟韩国那边说拜拜,把订单转给了中国企业。
这就让人纳闷了,钱都亏了还要大张旗鼓宣传,咋还这么硬气呢?
事情得从新西兰的iRex项目说起,这个项目就是为了换掉南北岛之间那些用了好多年的老渡轮,原本打算买两艘大渡轮,还要把惠灵顿和皮克顿两个港口升级一下,好让新船能停靠。
结果建设过程中,项目预算一路飙升,2018年一艘船要7.75亿纽币,到2021年涨到14.5亿纽币,2023年,新西兰财政部还警告说,预算可能会继续涨,到最后接近40亿纽币。
这不光是成本飙升的问题,整个项目已经乱成一锅粥,之前负责的那些政客也搞不下去了,要是硬着头皮继续往下做,就是明知道是个大坑还往里跳。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一刀切,把这个项目直接砍了,所以新政府一上台,直接拒绝再给钱,还撤销了跟韩国现代尾浦造船厂的订单。
按算账,赔给韩国1.44亿新西兰元,加上之前已经花出去的钱,这个iReX项目总共烧掉了大约6.71亿新西兰元。
钱都花了,但新西兰连新船的影子都没见着,只有一张效果图,所以彼得斯还特意在新闻稿里说,这次取消项目能帮新西兰纳税人省下“几十亿新西兰元”。
另外值得一说的是,从10月14日零点开始,交通运输部正式开始收美国船的特别港务费,只要是美国企业或个人拥有、运营、持股超过25%的船,或者挂美国国旗、在美国造的船,停靠中国港口时都要交港务费。
标准是每净吨400元,2028年涨到每净吨1120元,每艘船一年最多收5次,超过就不收了。
同一天,中国商务部发了个新规定,宣布对韩华海洋株式会社在美国的五家关联公司进行反制,意思就是中国境内的公司和个人都不能跟他们做生意,也不能合作。
韩华这家韩国大公司,长期帮美国军方做事,造军舰的零件、动力系统啥的,还在美国有自己的造船厂和维修基地,美国之前搞301调查时,韩华的子公司还帮忙提供了不少数据。
现在被中国制裁了,韩华在美国的这些公司日子就不好过了,虽然中韩在造船业是竞争对手,但韩国造船厂其实很依赖中国的原材料和设备,尤其是船用钢板。
中国造的船用钢板比韩国本地的便宜10%到20%,去年韩国从中国进口了价值104亿美元的钢铁,占了韩国钢铁进口的一半,其中有70%的中国钢板都是用在造船上。
像韩华、三星、现代这些大船厂,大约20%的船用钢板都是买中国的,这次制裁对韩国来说真的是一记重拳,韩华集团当天股价就跌了8%以上。
不过韩国官方其实早就有心理准备了,当天发声明也没怎么反抗,只说要跟中国沟通,尽量把影响降到最低,这也说明中国这次出手不是乱来的,是有根据、有理由的。
其实以前造船业,中韩还是差不多的对手,但这几年韩国造船业开始不行了,被中国赶超。
再加上美国一直给韩国施压,想借韩国的造船技术帮自己重振美国造船业,还搞了个“让美国造船业再次伟大”的计划,结果就是美国想薅韩国的羊毛,最后让韩华集团自己吃了亏。
中美在造船业上的较劲,说白了就是在争谁能掌控全球产业链,中国造船业从2010年开始,已经连续15年在全球三大核心指标上都是第一,2024年还拉开了更大的差距。
按载重吨算,中国造船厂的完工量、新订单、手里握着的订单,占全球总量的一半还多,甚至新订单占了全球快八成。
尤其新订单这块,中国2023年还只是占60%,2024年直接飙到72%,领先得很明显。
还有一点特别厉害,就是中国在那些技术含量高的船型上也开始发力,以前韩国一直死死霸着液化天然气船这些高端市场,2024年韩国在液化石油气运输船上还是占了93%的份额。
但中国的船厂现在也开始追上来了,像沪东中华、大船集团这些公司已经进了全球最顶尖的液化天然气船制造圈子。
集装箱船、油轮这些领域,中国的订单份额分别都超过了80%和70%,所以这次中国制裁韩华在美国的分公司,基本就是让对方少了一只胳膊,影响挺大的。
消息来源: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