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导弹已瞄准泽连斯基,普京考虑再三后,最后一刻拒绝下令发动“斩首”。
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不久前爆了一则猛料,说有人曾向普京提议,使用“榛树”中程导弹对泽连斯基所在的办公地点——基辅的“班科夫大街”进行打击,结果遭到普京拒绝。
【有人曾向普京提议,使用“榛树”中程导弹对泽连斯基所在的办公地点】
卢卡申科若有其事地表示:
“这是内部消息,俄罗斯有人已经做好了打击的准备,我不会透露他们的名字……但是普京告诉他们‘不可能’。如果他们把‘榛树’导弹射向基辅的决策中心,那里就会成为一片废墟,什么都不会剩下。”
对此,普京的“第一大秘”,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表示,他对卢卡申科的言论“不予置评”,在有关俄乌冲突的问题上,普京总统始终采取“坚定的、经过深思熟虑的”立场。
班科夫大街是乌克兰总统的办公地点,相当于白宫之于美国,克里姆林宫之于俄罗斯的存在。
如果俄罗斯高层真有过这样的计划,那么无论最后是否执行,都说明了俄方在战略目标上曾经极为接近直接打击基辅领导层的中枢。
【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表示,他对卢卡申科的言论“不予置评”】
然而,佩斯科夫却在回应时却选择了“不予置评”,用套话搪塞了过去。这种反应表面上看似乎是在回避问题,但实际上却留下了很大的解读空间。
首先要搞明白的一件事,就是为什么卢卡申科突然选择在此时爆出这么一则猛料?
作为普京最亲密的盟友之一,卢卡申科经常会主动对外释放一些“内幕故事”。这些故事的真实性往往很难完全核实,但它们总能释放出一些值得细品的政治信号。
卢卡申科的说法帮普京塑造一个“有能力但保持克制”的形象,意思是说,普京有能力打击基辅的决策中心,把泽连斯基等乌克兰高层“一锅端”,但他却“大发慈悲”没有这么做。
【卢卡申科的意思是,普京可以下令斩首泽连斯基,但他却克制地没有这么做】
如果按照卢卡申科的逻辑,那么泽连斯基就应该赶紧“识相”,乖乖向俄罗斯投降,否则就要面临被“定点清除”的命运。
但实际上真是这样吗?当然不是,否则普京早就这么做了,所谓“仁慈”根本就不在他的词典里——普里戈任都死了两年多了。
俄军自2022年全面进攻乌克兰以来,虽然对基辅有过无数次导弹和无人机袭击,但这些袭击更多集中在能源设施、交通枢纽、军工厂和情报设施上,而不是直接把导弹砸到泽连斯基的办公室或者班科夫大街的政府大楼。
特别是在战争初期,俄军一度企图通过快速进攻基辅,通过拿下首都来实现速战速决,但随着进攻受挫,这种直接的“政治斩首”尝试基本被放弃。
【俄罗斯的导弹袭击更多集中在能源设施、交通枢纽、军工厂和情报设施上】
取而代之的,是持续不断的军事和基础设施打击,尤其是在寒冷冬季反复攻击乌克兰的电力系统,试图通过制造大规模停电来削弱乌克兰民众的承受力。
如果我们细看过去3年俄军的打击模式,就会发现俄罗斯的确展现出了一种“有限度打击”的特征。比如几次大规模导弹的攻击,目标几乎总是电厂、变电站、军事工业设施和军队集结地,很少有直接针对乌克兰总统府的打击案例。
即便有时爆炸在基辅市中心附近发生,大多数情况也是“误差”或者攻击附近的军事设施,而不是专门瞄准班科夫大街。
换句话说,俄罗斯确实拥有远程打击手段,理论上完全能够在一夜之间“斩首”泽连斯基,但他们却一直没有选择这条路——这不是因为“仁慈”,而是因为这么做弊大于利。
泽连斯基已经成为乌克兰的抵抗象征,动手杀了他,只会让乌克兰人拥有更加坚定的战斗意志,继承泽连斯基位置的人,只能沿着他的路线继续与俄罗斯战到底。
【泽连斯基已经成为乌克兰的抵抗象征,动手杀了他,弊大于利】
对于普京来说,泽连斯基确实是一颗“眼中钉”,但拔掉这颗钉子的人,一定不能是自己,而是要让乌克兰人自己动手,自己推翻本国的抵抗象征。
这就是为什么克里姆林宫一直要坚称泽连斯基是“非法总统”,并且要求停火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乌克兰重新举行“公平公正”的大选。而所谓的“公平公正”,其实就是不能选出泽连斯基,得选一个对俄立场温和的总统(亲俄派就不指望了)。
视角回到现在。卢卡申科说什么都无所谓,但克里姆林宫必须对此事保持模糊态度。既不能肯定,让推动俄乌总统会面的特朗普感到心寒;但也不能否认,主动削弱自己的威慑效果。
而这种的模糊回应,则能在最大程度上保留战略威慑的空间,让乌克兰和西方都必须假设,一旦普京被“逼到墙角”,他随时可能做出更加强硬的动作,甚至是掀翻整个棋盘。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