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上有段“小女孩发飙”的视频,引来无数围观:
一个女孩上学快迟到了,急得都哭了出来,她特着急地让妈妈送一下自己;
但妈妈却在一面不停指责她,一面举着手机录下孩子的“糗样”。
女孩瞬间破防,她不停地用力跺着脚,对着妈妈奋力嘶吼:“送我!送-我!”
那无助而崩溃的模样,让无数网友都忍不住吐槽:
能激动成这样,说明孩子害怕惩罚,所以火急火燎地寻求帮助。
而妈妈的冷漠和指责,在孩子看来就是对自己的抛弃。
确实,这位妈妈不但没有在孩子需要帮助时及时给予支持,还站在她的对立面指责嘲讽;
任由她陷入又急又怕还孤立无援的境地,孩子情绪崩溃也就不足为怪了。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说的是每一个行为失控的孩子背后,大都有着被忽略的需求,或被压抑的情绪。
很多家长经常吐槽孩子“一点就着”“脾气大”,却不知道那些情绪稳定的孩子,其实都是被父母爱出来的。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暴脾气小孩”。
他们的情绪通常特别不稳定,一遇上事情,就喜欢大哭大闹或暴跳如雷。
而仔细观察就能发现,他们大都有着特别相似的家庭环境。
曾有个男孩愤怒的哭诉,刷爆了网络:
每次我考99分,你们第一件事就是问:
“那一分是在哪里丢的?是怎么丢的?是不是你粗心大意了?”
你们只会不停地指责我,而从不在意我考得有多好!
这个男孩声泪俱下的控诉中,是不是藏着无数父母的影子?
很多家长哪怕是在孩子考了99分时,都不会给孩子一句暖心的夸赞和鼓励;
而是眼睛死死盯着那丢掉的一分,去指责,去质问。
而当一个孩子的生活失去了所有正向激励,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否定与指责,他又怎么可能拥有稳定的情绪?
如果说习惯性指责是孩子暴脾气的根源,那习惯性忽略,就是引爆孩子怒火的“导火索”。
微博上有个妈妈说,十多岁的女儿每次和自己说话都像吵架,让人特别伤心。
但当她向大家分享和女儿的沟通细节之后,无数网友都在心疼这个女儿:
女儿说:“最近压力好大,好想放松一下!”
妈妈一听立马回怼:“快升学了,谁会没有压力?”
当女儿再次告诉妈妈,医生检测出自己有轻度抑郁,需要休息;
妈妈却淡淡地回复:再坚持一下,多锻炼身体就好了。
女儿一听就暴怒了:“你是傻子吗?听不懂人话是吧!”
“我只是想要休息一下!休息一下!”她一边用力嘶吼,一边嚎啕大哭起来。
你看,很多孩子之所以会“一点就着”,其实只是因为他的心里早已积压了太多的委屈、失望与愤怒。
作家郑渊洁说:“孩子不行,说穿了就是大人自己不行。”
话虽然特别尖刻,但却说透了亲子教育的残酷真相:
孩子的每一个异常行为和情绪背后,往往都直接反映了家长的教养方式和自身素质。
生活中的大部分父母,都会在上班的紧张氛围和一地鸡零狗碎的家务中反复切换;生活的重压,难免会让自己的负面情绪波及孩子。
而要培养情绪稳定的孩子,一定离不开情绪稳定的父母。
所以,当我们感觉特别焦虑狂躁时,一定要学会及时给自己解压,让自己的心态保持平和;
只有父母有了松弛感,孩子才可能做到情绪稳定。
教育家爱尔维修说:“即使是普通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网上有一段获得193万网友怒赞的视频,就是这句话最好的注解。
视频中的女孩一不小心,手上的小提琴“哐当”一声,重重摔在了地上。
“完蛋了!”她连忙捡起小提琴,一边惶恐地奔向妈妈,一边难过地哭出了声。
妈妈马上拍着女儿的后背安慰:“没事,咱们想办法解决,爸爸在给你修呢。”
女儿一脸沮丧地问:“要是修不好咋办?”
妈妈一边抚摸着女儿的头,一边回答:“修不好就只能换了,你还有多少私房钱?”
女儿轻声说还有两三千,旁边的弟弟马上接口:“我赞助20元。”
正在厨房炒菜的爷爷也立刻回应:“我赞助2000!”。
整个过程没有指责,没有愤怒,更没有打骂,只有理解、共情与一起解决问题的淡然。
无数网友看到这一幕,都忍不住破了大防: “原来摔坏了东西,也是可以不用挨骂的!”
在这样松弛的氛围中,家里的两个孩子也都养成了处变不惊的沉稳性格。
有一次,妈妈和爸爸不小心把姐弟俩拼好的一座城堡全都弄散了。
看着满地狼藉,妈妈连连道歉,弟弟却说:“幸好这里还有一座房子没损坏。”
妈妈惊讶地问:“你们都不生气吗?”
弟弟淡然地回答:“不生气啊,你们又不是故意的。”
然后弟弟补了一句:“妈,提个建议啊,你俩以后能不能稳重一点?”
全家人又在哈哈大笑中结束了这场“突发事故”。
这对父母用自己的包容与爱,养育出了一对情绪内核超级稳定的孩子,让这个小家庭变成了一个“爱的流动闭环”。
有人说,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可以完美映射出一个家庭的成色和底蕴。
确实,纵观那些性格温润的孩子,大都是在平和安宁不内耗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而那些情绪稳定的孩子背后,往往都少不了“允许犯错”的松弛感,以及家人无条件的爱与接纳。
原因无它,因为只有被爱深深滋养的孩子,才能做到真正的情绪稳定。
生活中,孩子难免会有情绪失控的时刻,这时候,父母到底该怎么做?
网上有位妈妈的处理方式,就堪称教科书级别:
她先是静静地看着孩子大哭大闹,既不责骂,也不安慰;
等他情绪平复一些后才问:“你是受了多大的委屈,要闹成这样?”
儿子一边抽泣一边说:“爸爸不给我打开积木。”
妈妈又问:“那你发这么大脾气,积木打开了吗?”
男孩摇了摇头。妈妈接着问他:“那你发脾气的意义在哪里呢?”
随后妈妈严肃地告诉男孩:
当你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学会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比如可以告诉爸爸,我很着急,你能快点帮我打开吗?这才是请求别人帮忙的正确态度。
看到儿子有些羞愧,妈妈张开双手给了他一个温暖的拥抱。
可以看到,整个过程妈妈的处理都是有条不紊:
先等儿子情绪平复,再告诉他哭闹解决不了问题;
接着教给他正确的表达方式,最后用拥抱来安抚孩子。
这位妈妈无疑给我们上了最生动的一堂亲子教育课:
那就是“没有永远暴脾气的孩子,只有不懂疏导情绪的父母。”
那在生活中,到底怎样才能养出一个情绪稳定的孩子呢?
我们不妨试试常说这3句话:
1. 你现在一定很难过(生气)吧?其实我也是。
这句话一说出来,很多孩子的情绪通常都会平复一半。
因为他不但知道,爸妈看见并理解了自己的情绪,他们还会像自己一样难过,让孩子在感觉被接纳的同时,也学会了换位思考。
2. 你想要妈妈(爸爸)怎么帮你?
有时候孩子之所以情绪失控,是因为我们总是忽略他的感受和需求;
引导他说出自己的需要,再弄清楚他需要什么帮助,孩子的负面情绪大都会烟消云散。
3. 现在,我们一起来解决你的问题。
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会让孩子在父母帮助和托底中,感受到强大的安全感,这也是让他情绪稳定最有力的支撑。
有人说,如果孩子是花朵,那家庭就是土壤,花朵出了问题,通常是土壤出了问题。
确实,孩子往往是我们最完整的投射,而教育的本质,其实就是父母的一场自我修行。
《菜根谭》中有句话:“性燥心粗者一事无成,心和气平者百福自集。”
一个情绪稳定的孩子,他的人生之路往往会比别人走得更加顺遂。
而一个孩子的情绪是否稳定,根源其实在于家庭。
就如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所说:“家庭就是孩子学习情绪的第一个学校。”
当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豁达宽容,处处都有爱的流动;
孩子自然会在潜移默化中,习得沉稳的处世方式与平和的性格。
一个和谐安宁的家庭氛围,就是孩子情绪稳定的压舱石;
而父母无条件的爱与接纳,就是维持孩子稳定情绪最长久的精神源泉。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