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随我一同探寻文字的世界~

文:水木史记

编辑:水木史记

——《前言》——

明朝276年国祚,16位皇帝,但真正让这个帝国走向深渊的,不是30年不上朝的万历。

而是在位仅7年的天启,一个16岁的少年皇帝,如何在短短7年内。

将一个还算稳定的帝国,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壹》——

一场政治灾难的开始

1620年秋天,紫禁城内接连发生两件大事,先是万历皇帝去世,接着,刚刚登基一个月的光宗皇帝也暴毙,16岁的朱由校,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推上了皇位。

这个皇帝是明朝灭亡第一负责人 破坏力 比三十年不上朝的万历还大

这个少年有多么不合格?他从未接受过正规的储君教育。

连一天都没有,因为他原本不是太子,只是皇长孙,父亲光宗登基后,本打算让他进学读书,结果父亲死了,他的文化程度接近文盲。

虽然后来史书记载他"御文华殿讲读",但那更像是做样子。

一个从小在深宫长大,没有受过系统教育的少年,突然要面对复杂的朝政,更要命的是,他身边围绕着两个人:乳母客氏和太监魏忠贤。

客氏本该在皇帝成年后离宫,但天启舍不得这个从小照顾自己的女人。

他违背祖制,封客氏为"奉圣夫人",让她继续留在宫中,魏忠贤原名李进忠,因为赌博欠债,愤而自宫入宫。

这个目不识丁的混混,通过巴结客氏,一步步爬到了司礼监秉笔太监的位置。

天启即位时的明朝,其实还算稳定,万历虽然30年不上朝,但国库有银两,边防有军队,文官集团虽然吵闹,但大体可控。

这个皇帝是明朝灭亡第一负责人 破坏力 比三十年不上朝的万历还大

问题就出在这个少年皇帝身上。

他没有政治经验,没有用人眼光,更没有制衡各方势力的能力,他唯一信任的,就是从小陪伴自己的客氏和魏忠贤。

1621年,东林党人开始担心客氏干政,建议按例让她出宫。

结果呢?客氏和魏忠贤联手反击,从此开始了长达6年的专权,一个帝国的悲剧,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贰》——

魏忠贤专权

魏忠贤的崛起速度,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1623年,他掌管东厂,1624年,朝臣开始弹劾他,1625年,他已经可以制造大狱,屠杀政敌。

这个皇帝是明朝灭亡第一负责人 破坏力 比三十年不上朝的万历还大

短短4年时间,一个文盲太监,竟然掌控了整个帝国的政治命脉。

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即使是明朝历史上最著名的权宦刘瑾,也用了更长时间才达到如此地位,魏忠贤凭什么?

凭的是天启皇帝的绝对信任。

天启不仅信任魏忠贤,更是完全依赖他,史书记载,天启"一边经管鄙事,一边倾耳注听",什么是"鄙事"?就是做木工活,这个皇帝一边刨木头,一边听魏忠贤汇报朝政。

这种治国方式,在历史上绝无仅有。

魏忠贤很快组建了自己的政治集团,阉党,内有"五虎、十狗、四十孙",外有各地总督巡抚,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网络。

1624年6月,右副都御史杨涟上疏弹劾魏忠贤二十四条大罪。

这是东林党对阉党的正式宣战,天启的反应是什么?"不听从",不仅不听从,反而加大了对魏忠贤的支持力度。

1625年9月,天启赐魏忠贤"顾命元臣"印,这几乎是把他当成了摄政王。

同年3月,魏忠贤兴大狱,杨涟、左光斗、魏大中、袁化中、周朝瑞、顾大章等六人被捕下狱,他们被诬陷接受辽东经略熊廷弼贿赂,在狱中受尽酷刑,最终全部死亡。

这个皇帝是明朝灭亡第一负责人 破坏力 比三十年不上朝的万历还大

史称"东林六君子",这六个人的死,标志着明朝政治生态的彻底坍塌。

从此,朝堂上再无人敢于直言进谏,整个帝国陷入了万马齐喑的恐怖之中,8月,天启下诏毁东林书院,这座代表着士大夫清议传统的学府,就此灰飞烟灭。

魏忠贤的权势达到了什么程度?各地为他立生祠,称他"九千岁"。

有些地方官见到皇帝的圣旨都不跪,见到魏忠贤的文书却要三跪九叩,更可怕的是,这种专权得到了天启皇帝的全力支持。

不是魏忠贤架空了皇帝,而是皇帝主动把权力交给了魏忠贤。

——《叁》——

帝国军事力量的瓦解

政治的混乱,很快传导到了军事领域,1621年,辽东形势急转直下,后金军队接连攻占沈阳、辽阳,明军节节败退。

这个皇帝是明朝灭亡第一负责人 破坏力 比三十年不上朝的万历还大

在这个关键时刻,天启犯了一个致命错误:他罢免了辽东经略熊廷弼。

熊廷弼是什么人?明末少有的军事天才,在辽东经略任上,"招集流亡,整肃军纪,严格训练,核实军武",让后金军队一年内不敢轻举妄动。

但天启听信谗言,认为熊廷弼"有胆知兵"是对皇权的威胁,把他撤了。

取而代之的是巡抚王化贞,这个人主张"分兵把守,全面进攻",完全不顾"敌强我弱、容易被各个击破"的现实,结果可想而知。

1622年,王化贞兵败,广宁失守,明军损失惨重。

面对如此惨败,天启的反应是什么?他把责任推给了熊廷弼,1625年,在阉党的一再蛊惑下,熊廷弼被处死。

一个本来可以挽救辽东局势的军事天才,就这样被昏庸的皇帝杀死了。

不仅如此,孙承宗、袁崇焕这些能臣良将,也因为不肯依附魏忠贤,相继被革职或调离,孙承宗在督辽4年期间,"练兵屯田,修城堡,造军器,军威大振,收复失地700里"。

但因为得罪了魏忠贤,被迫离职。

袁崇焕在宁远之战中击退后金军队,创造了明军少有的胜利,但他也因为不愿向魏忠贤示好,处境越来越艰难。

这个皇帝是明朝灭亡第一负责人 破坏力 比三十年不上朝的万历还大

一个帝国的军事体系,就这样在政治斗争中土崩瓦解。

更可悲的是,这些灾难性的决策,都得到了天启皇帝的批准,他不是被魏忠贤蒙蔽,而是主动选择了这条道路,1626年1月,后金军队再次进攻宁远。

这一次,明军虽然守住了城池,但代价惨重。

更重要的是,整个辽东防线已经摇摇欲坠,天启在位7年,辽东从一个可以主动出击的前沿阵地,变成了只能被动挨打的最后防线。

这种军事实力的急剧衰落,为明朝的最终灭亡埋下了伏笔。

——《肆》——

帝国末日的序曲

1626年5月30日,北京城西南角突然发生了一声巨响,"天色皎洁,忽有声如吼,从京城东北方渐至西南角,但见灰气涌起,屋宇动荡,须臾之间,大震一声,天崩地塌,昏黑如夜,万室平沉。"

这个皇帝是明朝灭亡第一负责人 破坏力 比三十年不上朝的万历还大

这就是著名的王恭厂大爆炸。

爆炸范围半径750米,总面积2.25平方公里,死伤数以万计,在那个没有现代炸药的年代,这样规模的爆炸简直匪夷所思。

以至于后人将其与通古斯大爆炸、古印度死丘事件并列为"世界三大自然之谜"。

但对当时的人来说,这次爆炸的意义远不止于物理损失,而是一个强烈的政治信号,古代中国人相信"天人感应",天降异象,必有人事相应。

如此规模的灾变,在他们看来,就是上天对朝政的警告。

面对这次爆炸,朝臣们纷纷上疏,要求皇帝"修省",反思朝政得失,天启的反应是什么?"知道了",就这三个字。

对于朝臣们列举的各种问题,天启皇帝只是淡淡地说:"知道了"。

更可怕的是,他还为魏忠贤辩护,当有人指责魏忠贤专权时,天启明确表示支持魏忠贤,这种反应让朝臣们彻底绝望。

连上天都在警告了,这个皇帝还是执迷不悟。

王恭厂爆炸后仅一年,1627年8月,天启皇帝去世,死因很有戏剧性:"因划船嬉戏,溺水获疾",一个23岁的年轻皇帝,因为在湖里玩水而死。

这个皇帝是明朝灭亡第一负责人 破坏力 比三十年不上朝的万历还大

临死前,他留下遗诏,让朱由检继位,就是后来的崇祯皇帝。

同时,他特别嘱咐崇祯:"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宜委任。"这句遗言,暴露了天启皇帝的真实想法,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认为魏忠贤是忠臣。

还要把这个祸国殃民的太监推荐给继任者。

天启死后两个月,崇祯皇帝下令逮捕魏忠贤,这个曾经权倾天下的太监,在去凤阳守陵的路上自杀身亡,但一切都太晚了。

天启在位7年,朝政混乱,军事失败,财政困难,民心涣散。

一个本来还有挽救可能的帝国,被这个少年皇帝彻底推向了深渊,17年后的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明朝灭亡。

如果说万历皇帝30年不上朝是慢性病,那么天启皇帝7年的胡作非为就是急性病。

慢性病还有治愈的可能,急性病却是致命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天启皇帝确实是明朝灭亡的第一负责人,他的破坏力,远远超过了那个"30年不上朝"的祖父。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