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武次位面】作者:天狼

昨天,朝鲜新下水的5000吨级“崔贤”级二号驱逐舰在清津造船厂港池侧翻,引发热议。这艘本应象征朝鲜军工突破的“神盾舰”,却以最尴尬的方式成为不少人茶余饭后的谈资笑柄。然而事故的背后,不只是技术失误,更暴露出朝鲜军工体系深层的结构性问题。

朝鲜驱逐舰侧翻暴露什么问题

▲西方商业卫星公布的照片

据《朝中社》报道,朝鲜最初将事故归咎于滑轨故障与指挥失误,随后修正说法称舰体并未破洞,仅右舷受刮擦,进水较少。官方宣称“修复舰体平衡需2-3天,修复舷侧需10余天”,试图塑造“损失有限、快速复原”的积极形象。但从公开的商业卫星图像分析来看,侧翻驱逐舰舰尾完全浸入水中,包含舰桥、烟囱、垂发单元等关键部分均遭浸泡,舰体稳定性与舱内设备受损情况远非“轻微刮擦”可以概括。更关键的是,该舰本应在6月前加入海军序列,事故无疑会严重拖慢进度,朝鲜“国威工程”的象征意义也受到致命打击。

值得注意的是,这艘驱逐舰并非在朝鲜西海岸的南浦造船厂建造,而是落户东海岸的清津造船厂——这是一个此前以建造商船、渔船和小吨位民用船为主的地方工业基地。金正恩曾在2018年亲自指示对该厂进行现代化改造,并将其确立为东部舰队军舰建造的新核心。

朝鲜驱逐舰侧翻暴露什么问题

▲此次发生事故的清津造船厂

然而,从造船能力上看,清津造船厂无论在设施配套、技术人员水平,还是工程质量管控能力上,与南浦相比仍有明显差距。此次驱逐舰采用的“侧滑重力下水”本身就是极具风险的下水方式,一般用于千吨级舰艇,在5000吨级军舰上应用实属罕见,其安全性和可控性明显不足。事故的发生,很可能是技术能力硬撑“政治任务”的直接后果。

此次侧翻的“崔贤”级驱逐舰是朝鲜海军近年来发展的重点项目。从卫星图像和公开资料来看,该舰舰体尺寸接近中国052C或韩国“世宗大王”级驱逐舰,排水量超过5000吨,采用较为现代化的垂直发射系统(VLS)与集成桅杆结构,整体外形具备“神盾舰”特征。但其武器系统和电子设备部署仍停留在模仿与拼接状态——综合探测系统疑似为改良型老式对空雷达,垂发系统具体型号与功能尚不明确,大概率只支持防空/对舰导弹,并无区域防空能力。舰体虽然具备现代远洋舰艇的架构,但动力系统、指挥链路、舰员训练等软硬件条件远不足以支撑真正的远洋作战。

朝鲜驱逐舰侧翻暴露什么问题

▲“崔贤”级驱逐舰

可以说,“崔贤”级更多是“看起来很现代”,是一种“意在震慑”的战略展示舰。但是其下水事故不仅打击士气,也暴露出朝鲜在大型水面舰艇领域“有壳无魂”的现状。近年来,朝鲜在金正恩的领导下不断试图强化海军建设,意在从“岸防型”力量向“区域存在型”转变。除了“崔贤”级驱逐舰,朝鲜还在试验导弹潜艇与微型核潜艇,寻求打破制海权劣势,重塑“先军政治”的战略布局。

但朝鲜始终面临多重掣肘:其一是严重的资源短缺。受制裁影响,先进设备与材料难以获得,军舰建造严重依赖老旧部件与逆向工程。其二是技术闭塞。由于与世界主流造船体系隔绝,许多舰船技术靠“土法上马”堆砌而成,系统可靠性与集成能力欠缺。其三是体系脱节。新舰下水,后续的编制、训练、后勤保障、实战指挥体系并未同步建立,存在“战舰无魂”的隐患。

朝鲜驱逐舰侧翻暴露什么问题

▲朝鲜需要大型起吊设备才能将侧翻舰扶正

目前朝鲜正试图以自身力量将侧翻舰扶正,但如前所述,其缺乏大吨位起吊设备与完善的救援体系。有分析认为,除非俄罗斯提供技术协助,清津造船厂或难以独立完成起浮修复全过程。即便船体重新扶正,其舰电系统、舰载设备、动力系统浸水损伤也难以短期恢复,甚至可能影响其未来服役寿命。事实上,哪怕“崔贤”级二号舰最终得以恢复,也掩盖不了朝鲜造船体系本质上的“虚胖”。与其构建不具备完整功能的大舰,不如务实发展中小型舰艇与快速反应力量,优化区域拒止能力,才是更符合其国情的路线。

此次事故不仅是一次技术上的失败,更是一次制度与路线的警示。它提醒我们,即使再高调宣传,也无法掩盖军工体系基础薄弱、执行体系官僚化与政治工程化的问题。朝鲜驱逐舰的发展路径仍充满不确定性。但“崔贤”级二号舰的遭遇,或许将成为一次重要分水岭——它既可能促使朝鲜军方重新评估大舰战略与工业能力匹配问题,也可能激发更大范围的整顿与重构。未来的朝鲜海军,究竟能否真正驶向“蓝水”?或许不在舰体吨位,而在体制转型与战略清醒。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