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鲁迅抽烟问题不在“抽烟”

鲁迅自己恐怕也没想到,他抽烟这件事会被投诉。

当然,被投诉的不是鲁迅本人,而是绍兴市鲁迅纪念馆的一幅鲁迅手里夹着香烟的壁画。

部分游客到鲁迅纪念馆参观游览,会到这幅壁画跟前点燃打火机或者香烟,拍一张打卡照。


近日,游客孙女士在社交平台发文,认为这幅鲁迅抽烟的壁画不妥,并将此事投诉到了“浙里办”。

孙女士投诉的理由是,该画的原画是鲁迅在自己家里抽烟,墙画去掉背景,有引导人室外聚集抽烟危害他人健康的风险,要求对墙画进行更换。

也不能说孙女士举报没有道理,因为的确有不少游客直接在纪念馆给鲁迅敬烟,这不就是在公共场合吸烟吗?

但是举报是真好使,纪念馆马上道歉整改,据说把鲁迅的画像改成了单手握拳。


所以为什么很多人热衷于举报呢?就是因为可以通过权力的介入对他们反对的事物施加压力。而举报者自己也能获得大权在握的快感。

于是我们看到,这些年举报泛滥成灾,只要自己看着不爽,回手就是一个举报。

《伊索寓言》故事吓到小朋友,举报;《异形》血腥画面吓到小朋友,举报……

也别以为小朋友是道德制高点,飞机高铁上熊孩子吵闹,照样举报。

最狠的还是一些学生,哪位大学老师要是得罪了他们,就会被偷偷收集黑材料,只要抓住老师讲课“三观不正”,一个举报让他丢工作。

很多人就这样通过举报来打击异己,举报行为本身也在不断侵蚀人们的选择权和言论空间。

对于这种泛滥成灾的举报该如何是好?我所在的某个群里一位老师的留言点醒了我:可以给举报人设置个门槛,比如说实名制或者付费举报。

举报泛滥成灾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这种借助公权力打击异己的方式几乎是零成本。所以如果抬高举报的成本,人们举报的时候就得掂量掂量性价比了。

这就像我们去法院打官司是要缴纳诉讼费的。诉讼费就是打官司的门槛,如果是免费的,很多人有点儿屁事儿就会跑过来打官司,法院就人满为患了。

设置诉讼门槛,就可以把那些可告可不告的,还有那些想给别人添堵的恶意诉讼挡在门槛之外。

所以举报也可以设置门槛,比如说实名制或是缴纳举报费。那举报的人就得掂量掂量,你举报的那点儿事儿,值不值花这个钱?你敢不敢把自己暴露在被举报人面前?

相信这个时候,绝大多数毫无意义的举报行为就会消失,剩下的是那些真正有价值(至少举报者这么认为)的举报内容。

如今的很多明星在网上发言时都会说一句:很抱歉占用公共资源。其实在网上发言真谈不上占用公共资源,但是随意举报自己不爽的人和事,这才是名副其实的占用公共资源。

看到这个新闻我就禁不住会想,假如鲁迅还活着,他会怎么写自己抽烟的画像被举报这件事呢?

有网友借助人工智能给我们编了一段鲁迅的回复,观点不好说,但文笔是真像:

这世上的事,有时真叫人摸不着头脑。好好一面墙,挂着幅画,画里是我叼着烟,原是寻常景致,偏有人看了不顺眼,要去投诉——大约是觉得这烟碍了他的眼,或是怕这烟蒂能顺着画布爬下来,烧了他的方寸之地?

我向来是抽烟的,这在熟人眼里不算什么秘密。夜里写文章,案头总得有支烟,烟雾缭绕里,倒能看清些字里行间的影子。如今不过是画里留了个念想,竟也成了罪过?莫非是这世间的正经事太少,少到要拿一幅画里的烟卷说三道四?

要我说,与其盯着画里的烟,不如看看窗外的天。天还是那片天,只是有些人的眼睛,偏要往细枝末节里钻,钻到最后,怕不是连自己要走的路都忘了。罢了,由他去罢,画里的烟燃不尽,世间的闲言碎语,也大抵如此。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